12.19,1998年的今天,钱钟书逝世。
但凡是稍微对文学有些接触和了解的人,应该都听说过钱钟书的《围城》,哪怕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也应该都知道《围城》里极为经典的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前两天读《围城》的时候,一度忍不住为钱钟书的语言功底拍手叫好。
甚至忍不住在读完他的《围城》之后又去图书馆找了他的几本书读。
而今天谈起这本书并不是想对网上都能找到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之类对这部作品的评论再多加重复和赘述,只是想谈一下自己阅读完这部作品的一些个人感受。
钱钟书的语言驾驭能力确实很强,但是整本小说却给我一种抖机灵的感觉。
各种幽默诙谐的语句在不断地堆砌,不断地叠加,就像在写作的时候时时刻刻惦念着如何把这句话写的更有趣、更与众不同、更能彰显自己的文笔。
年轻时的创作,总是不加掩饰地,外放自己肚子里的墨水,而成长到含蓄、内敛着的时候,其实才是真正的成熟之作。
钱钟书也是如此。
虽然我会这么说,但是我仍然不能否认钱钟书在文学史上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是一位坚持文学创作的伟大作家,是一位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伟大作家。
生活与文学在钱钟书的一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是当代很多自认为是作家其实连写手都算不上的业余码字人所做不到的,当然对于这类人来说也是没必要做到的,因为创作即是一个人思想的体现。你写什么,即你是什么。
如今,在写作圈里分层很明显,如果可以划为一个圈子的话。
纯文学站在一个高度的平台上,普通阅读者可以上去阅读,但往往观望一下便走下台了。而且多数人还会面带一抹不屑的微笑。这让试图走下来的严肃文学无法与众人亲近,便自然而然的留在了那个高度上。当然这也会被调侃为自诩清高。
鸡汤文大概是如今最流行的文类风格之一了吧,讲一个故事,贯穿一个三观不一定很正的人生道理,便哄得一大批追随者。
再就是一些在网站上发表的网络文学,往往网站就会指明:不建议发表文学性太强的作品。对此,我表示理解。
一般在看这类作品的时候,是本着消遣、娱乐、放松的心情,如果不是文本浅显到一眼就能看懂的话,很多人是会本能拒绝阅读的。
有几个人会想在休息的时间里去分析评论一部作品的写作手法、文本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等等呢?毕竟又不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者。
网络上的作品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甄别能力,尽量阅读一些略高于自己目前阅读和理解水平的作品,这才是对提升你自己有帮助的途径。
每天单纯地喝一些熬了很久的鸡汤,自我蒙蔽今天收获了很多人生哲理,尤其是烂了大街的金句。这些并不会让你变得思想丰厚、认识深刻。
真正的读书是无用之有用,在无形中深入血液,凡是浅显直白的教育都比不上你自己随着时间慢慢感悟到的独特体会。
今天想要聊一聊钱钟书以及他的《围城》的原因主要是敬佩他真正地将读书消融进了自己的骨髓中。我认为只有做到像钱钟书一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的大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