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竹峰老师的散文,首先的感觉,是他对事物观察的细致入微。
就拿《挥觞》一文来说吧。他先是描写了秋天树叶的颜色,在我们的眼中,或许只有红和黄两种。然而,在他看来,红各有各的红,黄也各有各的黄,深浅不一,都可以找到各自不同的名词。红色的有绛红、绯红、深红、紫红、橙红等等十余种,黄的也包含了柠檬黄、土黄、橘黄、橙黄等等。
都说这世界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同样也不会有完全一致的颜色喽,但只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可以捕捉到其细微的变化。
其次,胡老师的文章,很有一种古风的意境和画面感。文字既凝炼又精到,绝不多说一句废话。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对于历史典故的掌控与化用,可谓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这背后,得有多少古文功底的支撑。既不至于有掉书袋的嫌疑,又能把故事说得晓畅明白,无缝嵌入,实在令人羡慕得很。
我想,这些文字是早已化作了他灵魂的一部分,所以,能提笔就写,张口就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次预习资料,我看到,胡老师提出的课程重点案例,有很大一部分是古文。古文的诘屈聱牙,常常令大多数人望而生畏。但当你浸洇其中,则其文字的韵律、意蕴之美,会让人乐而忘返。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这些经过了千年时光淘洗的文字,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拥有永不过时的魅力。
所以我想,以后还是要多分配些时间给古文学习。尽管蒋蓝老师说,很多本该在二、三十岁年龄读的书,等到四、五十岁时才读,其味就淡了。但我还是觉得,无论如何,读,总比不读为好。虽然,随着年岁渐长,记忆力或许会有所衰退,但相对应的,理解力也会有所增长呢。读书,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晚。
胡老师接下来会给我们讲文章的结构。看了预习资料的案例部分,更让我意识到,结构的重要性。好比是造房子时的框架,地基打好了,框架有了,房子才不至于歪斜。它包括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水墨结构等。当然,真正的高手,也是不必拘泥于结构的。仿若武术高手,文章行云流水,了无拘束,可以达到有招若无招的境界。这种功力,可非一日能练成的。
一篇好的散文,不会急着给人下结论,它需要用细节来说话。必须有明确的主旨,即“形散而神不散”,要有指东打西的意蕴,文字是勃然开放的。让人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文章,多半是寡淡无味的。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故布梅花阵。陌生化的题材,具有意想不到的感人之力。
总之,好的散文需要具有以下这些特点:思想的峭拔辉耀,文体的曲折多姿,激情的华彩跌宕,古代风物学和西方博物学的丰赡演绎。且学且思且努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