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诸子:儒家∩纵横家=倡导者∪献身者
文/似或存《九型诸子》
儒家和纵横家存在着鲜为人探讨的交集。
比如说,子贡无疑是孔门弟子,但到了汉代,人们更倾向于视之为纵横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是儒家,但其行为颇有纵横家之风。
又比如鲁仲连,他是不同于苏秦、张仪式的纵横家人物,其事迹也记录于《战国策》,而到了《汉志》以后,却被归类为儒家了;《鬼谷子》一书中也竟然出现“先取《诗》《书》”这样和儒家价值观趋同的观点——这在其他学派中是没有的。
儒家与纵横家最终势如冰炭,有很大的历史原因。
在汉武帝即位初期推举贤良时,有人奏请说:“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这一条通过了批准。可以看出当时法家、纵横家的学说仍有很大的市场。
古往今来对纵横家的评价,呈两极分化的趋势,也是一种奇观。
事实上,儒家的人物有时确实带有纵横家的色彩;纵横家的人物也会带有儒家色彩。以致于后人在对其归类的时候进行了错误的划分。
从九型人格的角度来看,应是翼型所起的作用。在九型诸子的体系中,儒家和纵横家是相邻的,因而产生了交集,可形容为“儒家偏纵横家”、“纵横家偏儒家”。
1w2:儒家偏纵横家→倡导者(Advocate)
《史记》说子贡:“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的外交手段很高明,甚至《韩诗外传》认为他是一个纵横家。
《韩非子》说“儒分为八”,其中并没有子贡这一分支。如果要找一个植根儒家,又带有纵横家风格的人,那就是孟子。
孟子本人是看不起纵横家人物的,比如对“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俱、安居则天下息,算不算大丈夫”这样的问题,他持否定态度,并抛出著名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但孟子确实将儒家的批判精神和纵横家的游说能力结合起来了。他是“直言不讳”的典型,什么话都敢说。程颐就说:“孟子有些英气……英气甚害事。”孟子面对君王,有时候说的话锋芒太过,甚至敢于当面批判君王;有时候又藏不住怒气,指责杨朱、墨子是“无君无父,与禽兽无异”。
孟子同时是个极具说服力的人。比如说《孟子》开篇“王何必曰利”的论辩,说得大义凛然,把结论引向了“仁义”。但到了东汉却遭到王充的吐槽,在《论衡·刺孟》中他认为,孟子偷换了“利”的概念。
孟子确实很好地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进一步地探索和发挥。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各国之间奔走,力图让一国之君支持自己的理念。
只不过在时代的大趋势之下,他的倡导得不到任何人的采纳。
《九型人格的智慧》:这种亚类型的人将自己对理想和更高原则的探索与对与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融合在一起……具有说服力,会特意想办法让其他人来关心他们所支持的事业和信念。
2w1:纵横家偏儒家→献身者(Servant)
孟子将儒家的仁义和纵横家的雄辩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何必曰利”的观点;而又有这么一个人更进一步,将“何必曰利”运用在实践中,那就是——鲁仲连。
《史记》没有将鲁仲连归入任何一个学派。但是《战国策》中倒是有几则关于鲁仲连的故事。《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鲁仲连子》一书,但将之归类于儒家书籍,只可惜这书已经失传,否则更便于划分他的学派。
关于鲁仲连最有名的的故事是“义不帝秦”,即是协助解除赵国邯郸之围。他完全是从道义的角度,抵制秦国称帝、无偿帮助平原君和赵国。他以雄辩之才说服了关键人物,争取时间等来了救兵,而在邯郸之围解除之后飘然离去。
在另一个事件中,鲁仲连用一封信,明确指出死守城池的将领已经失去了他的意义,犹如“赖活不如好死”,甚至帮他指出了明路——而最终这个守将选择了自杀。
后世之人将鲁仲连归类为“高士”。他也是诗人李白的偶像。
无论如何,将鲁仲连归为儒家或者纵横家或许都有正确之处,但从文献记载的角度来看,他更适合定义为一个公仆般的纵横家偏儒家。
《九型人格的智慧》:这种亚类型的人将热情与目的的严肃性结合在一起,追求个人的善良与无私奉献。类型一的道德与类型二的同情结合在一起,导致一种想要解救人类痛苦的强烈渴望。
文/似或存 # 《九型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