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创业时父母给予不了任何帮助,直接原因是他们却花巨资在老家宅基地上建了三层小洋楼,美其名曰:“我们住一层,二层给你姐,三层给你。”
事实是我姐在市里已经成家定居,我也已经在省城按揭了房子,老家的房子别说我要,我在一线城市发展一年都回不了家里一次。
我出生在西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打工,姐姐和我从小就是留守儿童,不是寄养在外婆家,就是在姨妈家。受尽白眼和排挤,自然也被表姐和表哥胖揍过。
从我懂事起,就想着早点摆脱这样的环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镇上的初中住校。
在镇上初中读书时,体育老师发现了我短跑的潜力,重点栽培,三年后我心想事成考上了县重点高中,开始了系统训练,计划走体育特长这条路进入大学。
这三年是我学生生涯最艰难的几年,该训练的时候拼尽全力,突击文化课的时候只能拼命刷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北京体育学院给我抛来了橄榄枝,父母为我开心,而我也觉得付出有了收获。
从小县城来到大都市心里落差很大,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同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但有认知的压力,同时也有经济上的压力。
安顿好一切,我便开始了兼职生涯,尽可能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同时该考的证也没有落下。
毕业时,父母希望我回来老家的省城工作:“回到省城当个体育老师也不错,安稳。”
“我先在北京尝试一下,看情况再说。”我知道父母希望我稳定,让他们放心。
毕业后我在一家大型健身俱乐部当健身教练,底薪加课时费,每月保守5——6万元,我用两年的积蓄在省城按揭了一套精装房出租,同时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戴口罩那几年,俱乐部处于半关闭状态,通过朋友介绍我给一个老板当私教兼助理,每天上完私教课,便等候老板的吩咐:要么当司机,要么陪着应酬。
几年下来,从老板那里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当然还有商业模式。
同时我也给父母说了我的计划:“我不打算回老家发展,在北京感觉还可以。”
可是父母依然要在宅基地上翻修房子,我给出的建议:“我姐已经在市里定居,即便将来回去也是定居省城,家里盖成平房就好。”
“我们要盖楼,要不然面子上不好看。”父母给我分享,“邻居们都是小洋楼。”
原以为最多盖成二层小楼,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父母竟然和邻居们一样花光存款盖成了三层小洋楼。
当健身教练这几年经营模式了然于心,于是我有了自己开健身房的想法。经过再三考察,我终于选定了开店的场址,购买设备是一大笔投资,于是试着和父母开口:“家里能否给我周转一下资金。”
“咱家的钱都砸在房子上了,花了65万,房子很气派,将来带对象回来倍有面子。”听着父母得意的口气,我心中一阵悲哀,“你们给我的这些,真的不是我需要的。”
资金短缺,只能寻求合作伙伴,两个朋友入股,年底分红。
爱孩子母鸡都会,可是深爱孩子还真的是个技术活。
我们需要的父母给不了,而父母热情给予的往往是我们不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