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求学生开始读小说(低年级学生读短故事写概要小结)写章回小结。结果和我预想的一样:大家觉得很困难。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读完之后不知道讲了什么,回答“读完了,但是不知道”。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读完之后支支吾吾说了半天,你听了之后云里雾里,不仅是故事情节没听清楚,甚至连一句正常的话都没有。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读完之后絮絮叨叨啰啰嗦嗦讲了半天,说的比故事本身还要多。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读完之后讲是讲了,你让他写下来,他就不会了。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读完之后讲的东西听听好像是可以的,大概都能让人明白,写下的东西杂乱无章,句式混乱,没有主次。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读完之后要写下来,从头到尾只有一句话,一句很长很长,没有大小写没有句读的东西。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读完之后要写下来,很复杂很有深意的一个故事,到了孩子笔下就一句话,完事了。重点没有提到,就说了一点自己好像明白的部分。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读完之后要写下来,几乎等于把读的故事再重新抄一遍,不仅句子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连对话都不放过。
孩子读了一个故事......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的家长都要奔溃了。
我要求适当水平的同学们写《时间的皱褶》一书的章回小结。这下可惹上大麻烦了。同学们写得这个艰难哦,不仅自。己发愁,还要搭上家长。于是有家长来和我商量:“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一本简单的书啊?”
我告诉家长,《时》一书美国教委规定4年级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我的佛系小老师在4年级的时候就是硬着头皮把这本书给啃下来了,从此之后阅读理解有了很大的飞跃,不仅如此,学习习惯也大大提高了。
这位要求换一本简单的书的家长是我的一个朋友,她私底下也对我提过:“亲,你给孩子们做的题目不要这么难,孩子们做的心里不舒服,就会去烦家长,家长心里不舒服了以后就不找你做老师了。家长们都是喜欢轻轻松松的。”我对我这位家长的回答是:“如果我出简单的题目,我自己这方面也可以很舒服了,不用备课,不用做什么分析,因为都是全对的,但是我没办法做到大家轻轻松松。我一定会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给他们安排适当的难度,让他们永远都在挑战自己,不知不觉中就比别的孩子高出了水平。”
比如写小结,我有教科书,大家可以就照本宣读,省时省力,但是我一定要求读小说。很多孩子都不愿意的课外小说,也不是不愿意读,是不愿意地适龄和适度的。就像我这位朋友要求简单些再简单些。他的理由是孩子蠢。我说孩子蠢不是理由,你只要在这个年级就必须这样做,要不你留级?我还有学生是法语作为学校基本语言的呢,还照样跟着我们啃啊。
读小说和读一般的故事还有点不一样,因为站立的高度不一样。
我们以前读小说一定要先读前言(序)和后记,一定要先知道小说大致的概要,讲述的重点,读小说是为了读懂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人伦价值,意识形态,不是像读侦探小说那样为了猜测结果而事先什么都必须掩盖住。
《时》一书讲述的是一个名叫Meg的青春期孩子在心智上的成长之路。有这样一个前提,书中所有的问题基本上都迎刃而解了。所以这本书被教委推荐不无道理,不仅孩子要读,家长也需要读,需要知道小孩子们的心理。可惜了,很多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当作孩子自己的事了,也有些家长只知道孩子年幼的时候需要陪伴照料,不知道在现在这样年纪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伴随。
实在觉得章回小结难写的,就试图以每一长段,或者几个内容有关联的小段组合为单位,用一句话来概括。
比如小说开篇。
概括一个情节很简单,只需要介绍这个场景下的character(s)(人物), setting(场景设置的时间和地点) plot(情节)就行了。其中情节部分要讲述who did what(谁做了什么)或者who was how(谁怎么样了)。我的低年级的学生从一开始的朗读故事起,每次都要回答故事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这一段里人物就是Margaret Murry,不过书中还提到一个名字叫Meg。居然有学生告诉我这里有两个人,她们两个是姐妹。
美国加拿大的孩子和国内的孩子一样一般都有大名和小名,只是她们的大名小名不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变化那么大,比如猫猫头就是小名啊,你们大家都会亲切地叫我儿子猫猫头,但是学校老师不会啊。
Meg就是Margaret的小名。我们读的《麦琪的礼物》中James的爱称就是Jim。这些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是像William的小名是Billy, 我是怎么都转不过弯来。
地点是In her attic bedroom,估计很多孩子都会想要一个阁楼的卧室吧,很可爱哦,有斜的房顶。告诉你们不舒服的,冬天冻死,夏天热死,空调都没用,斜屋顶还会撞到头。
时间呢就是a stormy night.
大半夜的Meg不睡觉在干嘛?
看表面文字好像是说因为打雷下雨地动天摇的睡不着,可是作者偏要来一句“She wasn't really afraid of weather"。这就是我对学生说的“作者以为读者都i是白痴”的典型写法,就怕你们误以为Meg是怕打雷才在那里发呆发怵的,人家是另有隐情!
隐情就是On top of Meg Murry doing everythying wrong!
“做什么都是错的!”这是对青春期少年最大的打击,然后通常情况下这就是事实。队友总是这么批评猫猫头,事实上猫猫头做的很多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好吧,两人相辅相成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孩子做什么都是错的呢?
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所以在读小说前一定要先纵观全局知道原委:Meg的父亲失踪了,失联好几年了。Meg作为长女,对于父亲有很深的记忆,也有很强的热爱,但是她的这一精神支柱突然不见了。更有甚者周围人都那么无动于衷。比如妈妈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悲痛和失意(做母亲很难啊,如果是终日哭哭啼啼嘛要被人说对生活没有信念,对家庭不负责任;强颜欢笑嘛要被说成没有情爱!)
不了解这一背景的还真不能完全理解Meg的某些古怪的行为。因为马上后面的段落里就写道Meg回忆白天在学校的情形了。
看看老师对于Meg残忍的评价,生活在精英父母的光环下已经不易了,还要失去一个。看这里Meg 在学校幼稚的行为,我有时候也不得不容忍猫猫头那些同样的不足了。
回过来讲小结:
场景一:谁在哪里做什么。
场景二:谁在哪里做什么。
多简单!
如果还有闲情,我们甚至还可以摘录文章中(开篇处)对于暴风雨之夜的描述,因为这样的场景就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啊!
认真读每一段,静下心来不要那么毛糙。
会有很好的成绩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