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啦,炎热的夏天,你准备好了吗?
俗话说,冬有“三九”,夏有“三伏”,这是一年中最冷或最热一段时间的标记。
1、 认识三伏天
三伏天不属于24节气,它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从古至今,三伏天对我们的农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人们的生活也有着深刻影响。
农历中将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即所谓的“伏天儿”。
夏至后第3个庚日入初伏,
第4个庚日入中伏,
立秋后第1个庚日入末伏。
通俗的来讲,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用英文来讲是“dog days”,意思就是狗都热的受不了。
2021年的三伏天共40天。初伏和末伏是10天,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结束,整整持续20天。
2、三伏天,这样养生才健康
进入伏天儿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日渐升高,地表迅速积累热量,加之夏季暴雨增多,空气湿度变大,人们就像置身于一个大蒸笼中,又闷又热。
很多人面对闷热的天气,难免心浮气躁,就会毫不顾忌自己的身体,怎么爽快怎么来,肆无忌惮地挥霍健康,最后不是被紧急送进医院就是落下病根儿,悔恨终生。
事实上,不论男女老幼,爱惜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三伏天,让我们一起照顾好自己,安度盛夏,你做对了吗?
清淡饮食,营养均衡。
中医认为,夏季酷暑,适宜清补。
炎炎夏日,人们往往容易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很多年轻人喜欢在下班后撸个串,吃烧烤,喝冰镇啤酒饮料,冰激凌等冰凉的食物来降暑解渴,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夏季我们排汗多,如再食用过多油腻及辛辣、凉性等食物,势必导致大量湿气侵入人体,刺激肠胃道血管引起急剧收缩,容易引起脾胃及消化功能障碍,进而诱发其他疾病。
我们可以适当吃一些鸡鸭鱼蛋奶类高营养食物,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能量;还可以吃新鲜的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功效,此外吃凉拌、清炒的饭菜,能让我们在酷热的夏季既保证了蔬菜营养不流失,又在葱姜蒜醋的作用下促进食欲,且易于消化。
值得一提的是,夏季的西瓜是人们消暑的首选水果, 但不宜过多食用。尤其是隔夜西瓜,即使放入冰箱也最好不要食用,因为西瓜放入冰箱冷藏会附着“厌氧菌”,它会破坏西瓜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让西瓜的营养大打折扣,而且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会拉肚子。
室内温度不宜过低,切莫贪凉。
在蒸笼模式的夏季,吹风扇、开空调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事儿。但很多人喜欢把空调的温度降到最低或者直接将自己的面部对着风口吹,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切记不要贪图一时凉爽哦。
因为风扇、空调如果长时间对着我们的面部及颈椎,肩膀等部位吹时,周围的软组织就会遭到破坏,还可能会出现面瘫,肩膀酸痛,颈部痉挛等一系列疾病。
夏季室内外温差也不宜过大,空调的温度应控制在25℃-27℃之间为宜,一般内外温度最好不要超过7℃。
打开空调、风扇睡觉时,谨记用小毯子盖住腹部,避免肚子受凉引发腹泻、腹痛,也可能会引起热感冒,俗称热伤风。
如不开空调时要记得开窗通风,防止因屋内空气流通不畅,闷热,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目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做好防晒措施,不宜过久暴晒
三伏天,面对40度的高温天气,顶着大太阳出门绝对是对人的挑战与考验。
走在马路上,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阵热浪扑面而来,简直就要窒息,如果没带防晒工具,那分分钟就是烤肉的节奏呀。
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在夏季显得尤为重要。出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最好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太阳落山后。
如果必须要顶着烈日出门,那就得好好武装一番自己了。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太阳镜,穿上冰袖,涂抹防晒霜等,还可以带上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必要品,而且不可长时间在外活动,以免中暑,严重还可能导致热射病,危及生命。
另外夏季一定不要忘记及时补水哦,不要等口渴了才喝,也不要过快过猛饮水。
规律作息,心静自然凉。
古人云,心静自然凉。
漫长的夏天,唯有“心静”方能让人真正清凉。
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拒绝熬夜,午间休息半小时,保持一天精力充沛。
2、不宜久坐,适当运动。
夏季可以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快的时段,去人流较少,空气新鲜的公园,湖畔,或者广场散步,慢跑,微微出汗即可。
运动后可以补充淡盐水,或温开水;回家后最好不要立即洗澡,更不能用冷水洗澡,每晚睡前可用温水洗澡、泡脚。
3、用心平气和的心态看待炎热酷暑。
春夏秋冬乃自然规律,用欣赏的眼光感受夏季别样的美丽,不急不燥,宁静致远。
只有心静,才有心情感受万物的可爱,一方晴空,一抹夕阳,一条蜿蜒的河流,一朵绚丽的花……
伏天已至,危机四伏,入伏更需“防寒”。
愿我们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
守一颗宁静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度一个清凉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