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一个问题,跟小时候相比,你的好奇心还剩多少?或者说,你知不知道你的好奇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又是因为什么消失的呢?
其实,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再到长大成人,我们的好奇心在不断减少。成年人历事越多,潜在的失望,愤怒,焦虑会让疲惫感成倍增长,容易受到:“选择性概括”,“消极预期”,以及“慢性悲伤”的影响,从而让好奇心一点点远离了我们。
1.选择性概括
界限是好奇心的死敌。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界限的过程。
小时候,我们学到的界限是别人的玩具不能拿,作息时间要稳定且规律。
上学后,我们学到的界限是胳膊肘不能超过同桌的桌线,借了别人的书本要还,跑操的时候要站在自己的队伍里。
工作后,我们学到的界限是,别的部门的事不要插手,公司的规矩不能坏,上司的要求要落实。
界限越窄,我们的视野和看法也越窄,对什么事都选择性概括。
拿工作来说,即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部门的看法和角度,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体现的就是:好奇心的丧失。
因为我们习惯了在界限内思考问题,忽视了界限外的各种可能。
不仅如此,对于信息,我们还会选择性提取。
比如,同样是钻石,在化学家眼里,它就变成了碳元素;在工程师眼里,它是一个切割刀;在商人眼里,它是赚钱的利器。
每个人对一个东西某方面属性的重视,体现的就是选择性提取,它最终主导了选择性概括。
2.消极预期
消极预期是另一个阻碍好奇心发展的要玩。
那什么是消极预期呢?
认知心理治疗师把它定义为“对未来的消极想象。”
比如,公司有一个活动,你不敢参加,你觉得自己肯定完不成,会出洋相,你就可能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部门有个新任务,你不敢领,就可能失去了一次开发自己新能力的机会。
当这种消极预期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心里虽然很安定,但是经验中可以支配的创新要素,越来越少了。
所以,消极预期虽然会让我们少犯错误,但更重要的是,它也让我们失去了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彻底的执行者。
3.慢性悲伤
现代人,不可忽视的一个情绪因素是:慢性悲伤。
生活并不容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可能被各种各样的琐事打扰。
比如,职场失意,公司裁员;家庭不和,人际关系不睦,没有归属感等。
这些问题,都会让我们有“上班如上坟“常常感到沮丧”,“总是过得很不如意”的情绪。
当我们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就可能形成“慢性悲伤”。时间久了,悲伤可能会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我们不断地减少社交活动,整个人变得越来越自闭。
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对一切事物,都不会感兴趣。
人是很脆弱的。就连感冒带来的不适,就足以让我们放下对生活的热情。何况是持续的悲伤状态呢?
总结一下:对成年人来说,“选择性概括”“消极预期”“慢性悲伤”,是好奇心的大敌。我们要关注好奇心的根本原因是,它是我们摘掉执行者标签的根源。保护好自己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好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