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下午,午睡醒来,抬眼看看窗外,丝丝的细雨正在不急不慢地下着。奇怪了,昨天的手机天气预报上,说午后有暴雨,这不明明是夏雨在学着润物细无声嘛!
正躺在床上玩着手机,朋友圈里面跳出来一条信息提示,打开一看:“在家?过来坐坐,我在六尺巷。”信息是一个老朋友发来的。
我很好奇他在六尺巷干嘛呢。因为他家的房子是在北三角岛兴尔旺那边的,随即回了一个电话过去。
原来是因为他家孩子刚转到二中读书,考虑到孩子的学习,早晚回家耽误时间且不太方便。他们全家索性在六尺巷对面一幢私人楼房里租了一套两居室居住。
我骑个电动小黄车到六尺巷牌坊外,给他打了电话。他下楼来的时候,我告诉他,时间还早,不如进六尺巷转一圈吧,我好久没来了,朋友也欣然同意。
我们是从六尺巷南边新建的那条回廊走进去的,临街一道拱形的园门,里面是青砖铺就的路面,仿古的文化墙,(文化墙的南面就是等待改造的原荣军休养院大院,即宰相张府旧址)墙上绘的都是桐城派古文作品及桐城名人简介,感觉一股淡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巧合的是这文化墙装饰层恰是这哥们的桐城市墙艺涂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明启)做的施工,文化墙的真石漆喷涂工艺这块。
哥们说,因为墙上划分的这些砖块样的格子太细密,施工难度较大,费的功夫不少。考虑这是一项对外旅游开放的脸面工程,所以活做的比较细致。工程完工以后,施工项目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
顺着回廊走到原张府的大门楼遗址往左偏一点,再往前走,北面沿着门楼又多出了一面文化墙,两面墙之间人为形成了一条新的弄堂,中间长着一溜高大的香樟树,这些树应该是荣休院早期植的。
可谓因地制宜,香樟树就是来往行人的自然分界线,人多的时候能互相避让,白天的骄阳下有树荫遮挡自有一股清凉的滋味,这倒是个很人性化的设计。
走到弄堂尽头,出街口,站在街上,右边的空地上立着一块上书<礼让>两个大字的高大牌坊。
牌坊右后侧有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 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尺巷> 桐城市人民政府立(二00二年七月十八日)。
个人认为美中不足的是,那块 <六尺巷> 纪念碑没能露出全貌,而是把石碑镶嵌到了墙体里面。似乎有点不太协调的感觉,仿建古墙体的时候后退一点点多好。
它的旁边就是真正的六尺巷旧址,这里是六尺巷的后身。
巷子里,两边青灰色的仿古院墙(分属于以前的张府和吴府),地面镶嵌的鹅卵石,倒不失为一种天然的质朴。
一百多米长长的巷道,似乎隐隐地透出了一种无声的威严,夹杂着一种衷心的告诫。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种礼让的境界,世界又将何其美好。
生活中我自思恐怕也难以做到,需时时反省才是。
细雨天,也还是有三俩行人如我们一般,在边走边看,时不时地拍个照片。朋友说,好的天气说不上游人如织,却也是有很多人来,天天如是。
我想那是当然,六尺巷早已名扬海内外,游人多是慕名而来。
桐城学派后期代表人物姚永朴在《旧闻随笔》中记载了六尺巷的由来:“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意为名焉。”
张文瑞公即康熙朝名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
出了长长的巷道,就是张府和吴府两家面对面的大门楼,张府砖砌封闭的大门位置悬挂着一幅喷绘图,上面写着 < 桐城六尺巷历史片区(含原宰相府、吴府)恢复与修缮工程 > ,下边是项目简介和规划后的示意图。
好期待早日看到规划中的美丽图景。
往前右拐一点,是一个小型的休闲广场,这里似乎也是属于张府的地界。
彩色碎石块铺就的地面,一个半圆形的混凝土制作的水泥凉亭,里面是两排水泥长凳,凉亭顶上爬满了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藤蔓,这应该是后建的供游人休憩的地方吧。
雨后的地面有些湿滑,也就没上去坐了,相信晴日的傍晚一定会有很多人在这里纳凉休闲。
再往前走过一段绿树环绕的路段,就看见刻有老宰相张英手书的那块奇石了。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雨中的字迹显得尤为清晰,不难读出老宰相的威严与和蔼并存。
平日里跟奇石合影的人是很多的,朋友圈里好多人就用奇石的照片做自己的微信图像,不细看很容易搞错姓名。
奇石下边一点就是一堵诗画照壁墙。
上面刻有六尺巷的来源,老宰相张英的简介,六尺巷遗址的如何恢复等一系列文字记载。
此照壁落款也是二00二年所立。
照壁的正面刻有六尺巷的故事人物图,图画和文字描述着六尺巷的来龙去脉,图画栩栩如生,清雅庄重。
六尺巷,始建于清康熙年间。
2006年,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词:“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200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怡视察桐城,参观了六尺巷。并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2014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
过了照壁,临街是另一块很大的牌坊,上刻 <懿德流芳> 四个大字。
游完了六尺巷,短短的一段行程,礼让 二字一遍遍在脑海里浮现。宰相肚里能撑船,老宰相的度量确是前无古人,身后留下的一段美谈也是震古烁今。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原载《人民日报》)
美哉,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