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发掘古墓。古墓深埋地底封存时光,埋藏千百载之后仍然能向世人呈现千百年前的原貌,比地表之上的遗迹更为“保值”,发掘一座古墓就如同打开了一个时光隧道,是考证历史还原历史的最好途径,这也是考古家之所以对古墓青睐有加的原因。
在迄今为止的古墓考古活动中,大到交通工具、小到绣花针,各种各样不断被出土的历代文物琳琅满目,甚至专家还曾在古墓中发现过保存完好的“美食”——比如马王堆出土的“莲藕羹”、辽国张墓发现满满一桌的“满汉全席”,要是把考古出土的美食汇总一下估计可以弄成一部“舌尖上的考古”来。
考古频频挖出了“美食”文物,那么有没有“美酒”文物能保存下来呢?从商周时期起华夏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酒文化,但是,由于液态酒的挥发性决定了它无法像固态物品一样长久留存,古人也没有能够做到绝对密封的保存技术,因此在考古活动中发现液态“文物”的几率极低,二十世纪初曾有人断言绝对不可能找到留存了千年之久的“文物酒”。
但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轰轰烈烈的考古大潮中,不断有“文物酒”从各种古墓中被挖了出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王堆漆钟里面的汉代美酒,据说包括郭沫若在内的几位专家还曾品尝了一番。
大家脑补下各专家举杯“切丝”的场景,那喝的可是汉代“年份”酒呀!但专家品尝后却表示这“千年年份”的酒压根就没味,因为没有密封早就变成了水,甚至还可能只不过是古墓中某物渗透或受潮后累积而成的液体!
那么在马王堆之后不久在辽宁又挖出来一坛“酒”,这坛“文物酒”是在一座辽代公主墓中出土的,辽代公主墓同样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墓了,这次出土的酒不像马王堆那样,马王堆的“酒”是漆钟里残存的,而辽代公主墓中的酒确实古人特地封存埋藏进去的,装在一个瓷坛中并且用蜡封了坛。难道,这个辽代公主也是个“爱酒”的姑娘?
据考,此辽代古墓为下嫁给萧氏的辽朝公主,由于发掘地的地名叫“叶茂台”,公主墓是此地发现的第七座千年古墓,因此专家将这座发现了“文物酒”的公主墓命名为“叶茂台七号古墓”。
但在刚挖出酒坛的时候专家并不知道坛子里有什么,只知道这个密封的瓷坛摇晃之后里面明显有液体存在。一位叫冯永谦的专家根据瓷坛的器型推断,里面装的极有可能是辽代美酒,而且坛口的封蜡说明里面应该装着具有挥发性的液体,而作为陪葬品,显然里面装酒的可能性最大!
为了弄清楚瓷坛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液体,专家们决定对坛内液体取样分析。当时,由于发掘过程中已经破坏了封蜡,封蜡之下还有一个坛塞,但是坛塞也已经脆化失去了密封性。
专家冯永谦看到这个情况下提出自己要当场“尝一尝”,其他专家大惊——难道冯永谦看到这是千年年份的美酒“眼馋”得忍不住想要尝一尝了吗?
冯永谦说,现在坛口的密封已经被破坏,如果把坛子送往检测机构分析液体成分,如果里面装的真的是酒,那这坛已经经历了千年的酒很有可能就此挥发殆尽无法准确检测,还不如当场喝一点尝尝,是不是酒那还不是喝一口就能鉴别出来吗!
其他专家虽然也觉得冯永谦讲得确实有道理,但毕竟这里面是不是酒也说不准呀,要万一这里面装的是皇帝御赐的“毒酒”,冯永谦毕竟是这次考古主要的专家,他要是喝一口出了问题谁能担得起呢?
最终,大家都认为冯永谦的提议是正确的,若是耽误了时间反而可能导致检测不出。就这样,“眼馋”的冯永谦从坛子里倒出了一小杯液体——这杯液体通体金黄略带琥珀红,大家紧张地望着冯永谦,冯永谦也紧张地盯着杯子的未知液体。
在众目睽睽之下,冯永谦缓缓举起这杯未知液体,他闭上双眼就像是平时品酒一般,将杯中液体缓缓倒入了自己嘴里。半晌,他才睁开眼睛道:有点腥……
原来冯永谦尝了一口,却也没能喝出个味来,还是不知道这液体是什么,众人大失所望,好在冯永谦喝完之后也没出现其他状况,于是考古队又紧急将这坛不明液体送往检测机构。
数日后结果出来——的确是酒,只不过这坛“千年年份”的古酒“收藏”的时间太长,里面的酒精含量以及微乎其微,所以冯永谦才没能当场“解馋”喝出酒味来。这坛酒成为了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采用了密封技术、完整保存至今、并且还有酒液存在的“文物酒”。如今这个酒坛成为了博物馆的展出文物,而其中仅剩的酒液当然早就挥发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