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不是惟一的输入
前天一群人和Spenesr见了一面。Spenser给自己的定位是最会写职场的金融大叔,公众号粉丝50万。闲聊当中,有人问他能否推荐几本书。他沉吟了一会儿,说了两个名字。我再想听他说别的书名时,没了下文。
我想,Spenser的主业是金融,不以读书为业。猛然让他给大家推荐几本书,勉为其难了。他业余时间搞搞自媒体,竟然火得不像样子,不可能没有输入就能做到如此频繁且高质量的输出。
也许有一类人,不以书本作为自己输入的重要渠道。你看Spenser的公众号的文章,慎密的思维和敏锐的文笔间,让我们得以窥见他的输入不同于别人,他在不少文章里提到今天见这个达人,明天见那个大牛,这不就是输入吗?
他给我们说了一个和李笑来连结的故事。李笑来在微信里说想把自己的保时捷卖掉,Spenser就去勾搭人家,说要买。到了李笑来家,聊了两小时,根本没提买车的事。我叉,有没有觉得Spenser情商值爆表?
作为一个普通人,虽然不能时时见到牛人,平凡世界里的人和事,也能提炼出好的故事和情感,那未必不是写作的好素材。
2、广博的积累和专题阅读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七岁时,父亲就令其读《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经世文编》等书籍。他在一篇文章里叙述了八九岁时读书的往事:
此时我读书最勤,读此书时,一日能尽十四卷,当时茫无所知,不过读过一遍而已。曾以此质诸先辈,先辈说:“初读书时,总是如此,读书是要自己读出门径来的,你读过两三千卷书,自然自己觉得有把握,有门径。初读书时,你须记得《曾文正公家书》里的话:读书如略地,但求其速,勿求其精。
这是博览群书阶段,惟有有了广博的积累,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等到想专攻某个领域,就要知晓本领域的源流未来,这样,在写文立论的时候,才能避免论点的偏薄。
吕先生说:
“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本有一教子弟之法,系于其初能读书时,使其阅《四库全书书目提要》一过,使其知天下(当时之所谓天下)共有学问若干种?每种的源流派别如何?重要的收共有几部?实不啻于读书之前,使其泛览一部学术史,于治学颇有裨益。此项功夫,我在十六七岁亦做过,经史子三部都读完,惟集部仅读一半。我的学问,所以不至十分固陋,于此亦颇有关系。”
这就是专题阅读阶段了。不管是谁,想在自己的领域做出点成绩,非要有专题阅读的意识和行动不可。
前些日子,王崧舟老师写了一篇文章,《我的2016专题阅读书单》。他离开小学,受聘于杭州师范大学任小教系教授。他要主讲一门叫《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案例分析》的课程。在讲授这个课程之前,王老师搜罗了和文本解读有关的书籍23种,略读、精读、研读相结合,编写出了自己的课程。
现在在自媒体领域比较火的人,比如剽悍一只猫,成甲,哪一个不是以大量的专题阅读维持着业界的地位?
3、书分四类,你要分清
台湾的郝明义写了一本《越读者》,他提出把天下之书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这类书可称为“生存需求的阅读”。
第二类是不求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这类书是在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这类书可称为“思想需求的阅读”。
第三类是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这类书可称为“工具需求的阅读”。
第四类不同于前面三种,没有一定的目的,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不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也不为了参考或查证,就是为了娱乐、消遣。这类书可称为“休闲需求的阅读”。
读一本书之前,想想这本书能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也许能避免身在宝山却空手而归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