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成功往往不是偶然的,而伟大的艺术家,其实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设计师”,他们或许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而进行理性的设计与分析。“艺术怪婆婆”几乎成为20世纪艺术界的话题女王,她在艺术上的造诣却是有目共睹的,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是如何为自己设计一条“星路”的呢?
序言
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她的形象被人贴上“怪婆婆”、“精神病患者”、“80岁的艺术家”或是“圆点女王”、“话题女王”之类的标签,她创作的艺术作品几度让世人惊叹!她就是日本艺术大师——草间弥生。草间弥生出生于1929年,是当代著名的先锋派艺术家。 创作了一系列以镜子、圆点花纹、生物触角和尖端为母题的超现实主义作品。40年前,草间弥生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有人说草间弥生因为有了自己的“精神病”所以获得了成为东方梵高的机会,而有人又称其利用“精神病”来炒作自己,为自己的艺术添上一抹神秘的色彩。
设计与艺术的界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趋于模糊,很多兼具设计师身份的艺术家利用将自己的品牌形象符号化而成为带有独特识别符号的艺术传播者;同时兼任艺术家的设计师们又利用其特有的艺术审美气质不断为自己的设计加分,甚至蒙上一层带有神秘气息且弥散着地域特色的文化色彩。这种现象其实在古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呈现,我们所熟知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就是兼设计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
我们同样可以称草间弥生是20世纪伟大的设计大师,对于草间弥生的成功艺术之路,我们可以从她的艺术创作层面进行分析,看看这位艺术大师是如何利用其艺术创作为自己打造独特的艺术品牌形象之路的?
1、“无心插柳柳成荫
艺术创作中的心理活动所细分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叫做病患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而正是草间弥生这种精神潜意识为她的艺术之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大约10岁左右,草间弥生就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因而经常出现幻听、幻视。她所看到的世界,蒙着一个巨大的网,于是她不停地画画,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她说:“某日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1957年,草间弥生独自闯荡美国,不可否认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给予了她在2艺术创作上的无限动力——正值纽约艺术界“怒放”时代:安迪•沃霍尔、马克•罗思科等一批前卫艺术家涌现,纽约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一次又一次撞击着草间弥生的内心。特别是在经历了家人与国人的不认同之后,她更坚定自己要在这座城市将掀起一场艺术革命的决心。她曾说过自己的创作源泉全部来自于自身产生的幻觉,这就是为什么她的艺术作品中常常以圆点形态为创作元素。而她内心的那些扎了根的“圆点”可能才是其艺术价值的真正体现。她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耐着寒冬,通宵作画,这时候“圆点”的优势可能已经不局限在其视觉感受上了,更多的是在其内心真正埋下的种子已经悄然萌芽。直到有一天人们被她的“波点”深深吸引住,草间弥生这才成了世人眼中的“艺术家”。 她以其独特的“波点”征服了美国人,各大艺术评论杂志开始追捧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神秘东方女子,他们称其为“前卫女王”或“圆点女王”。
就这样草间弥生借由自己“独特的波点潜意识”一举成为当时先锋派的代表,也许先天的“无心”的确给了艺术家们许多机缘巧合,但这些机缘若没有背后超乎常人的努力,恐怕也难以最大化其效果。草间弥生所经历的辛酸苦楚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就像晚年的莫奈患有白内障依然创作《睡莲》,被病魔缠绕的蒙克依然坚持作画,这些艺术家往往要经受住常人所无法承受的考验。
2、文化渗入艺术家创作的“灵魂”
艺术家的第一目标是使自己自由,并且靠着把他的作品传达给其他一些有着同样被抑制的情绪的人。① 实际上,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实际是在为自己“疗伤”,其艺术作品往往会被打上家庭生活、社会文化、民族性格、精神等烙印。精神学家弗洛伊德发现:“让精神症患者回忆早年经验中的痛苦,在充分的”发泄“之后,病症就会消失。”因此,艺术家们在选择创作题材上都企图表现自己内心潜意识的情绪,如焦虑、恐惧等,而这些潜意识的感受都是生活中一点一点所积累着的“文化渗透”呈现。在草间弥生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教导她性是肮脏和邪恶的。因此,在其作品中往往会以相关内容为题材,如作品《聚集体:一千艘船》(图1)中我们所看到的圆点花纹和阴茎为主题的雕塑或画作都是她了为了排解自己对性的恐惧。
由于小时候的草间弥生受到日本东亚文化的熏陶,因此她带给世人的印象中总是透着一股神秘的东方气质。最令世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那特有的造型,戴着颜色艳丽的假发,化着浓浓的妆,嘴唇一定要非常鲜红,整个造型色彩撞击非常浓烈。(图2)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日本的艺妓,似乎这已经渗透到了艺术家本人的骨子里了。同样,对比草间弥生的许多以南瓜为主题的平面作品,(图3)虽然有很多个不同的版本,但从构图手法与处理方式上却颇具日本浮世绘的风格,可能艺术家的本意并不是想利用这些已有的艺术创作手段。但,这些曾经在某个时期对他们哪怕只是微小的影响的艺术形式可能在不经意间融入到了他们的创作理念当中,也许艺术家们自己也没有发现。
而草间弥生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其性格非常刚强、执着。这对她的职业生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1966年非常有名的“闯入”事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草间弥生在为受到邀请的情况下,穿着金色的合服,在展厅外的草坪上布置了1500个镜球,她的举动当然遭到主办方的明令静止,但这种艺术的“勇气、执着”让她闯出来一片自己的艺术天地。如今,她的银质南瓜一个可以卖到50美分。现在,80多岁的她生活在几乎是工作室与精神病院的两点之间,她每天不停进行创作。恐怕正是草间弥生的坚韧顽强的精神征服了大家,她的成功也有了其必然性。
3、“天花乱坠”的想象延展艺术空间
黑格尔认为;“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创造性想象能力的丰富与贫乏是一个艺术家艺术才华高低的标志。可以说,没有艺术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②阿恩海姆认为,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可见,杰出而伟大的艺术家不仅要对现实存在具有敏锐的视觉把握,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感性的素材加以抽象提取,用无限的想象拓展它,直至实现“生活”的二次创作——艺术。也即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草间弥生说;“波点拥有太阳的形状,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征;它也有着月亮的形状,这意味着宁静。圆形、柔软、色彩斑斓、无知无觉、不可捉摸,波点成了一种运动。波点是通往无限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草间弥生已经将自己对圆点的想象无限放大,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是草间弥生丰富的想象丰富了其艺术作品。
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并不能保证其绝对成功,他们往往要对艺术创作规律进行长期艰苦的学习、实践与探索。草间弥生一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成千上万,她并不对此感到满足。当其艺术创作遭到家人的反对时,她毅然决然将自己之前所有的画作全部烧掉,理由是逼迫自己一定要创造更优秀的作品。她的勇气与毅力可见一斑。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直接影响着艺术家们最终所呈现的艺术作品效果,这一效果的大小和持久力则要依托于艺术家对于艺术坚持不懈的探索。
4、“独一无二”铸就艺术价值
艺术家的生理机制主要是指艺术家大脑皮质上紧密而复杂的神经网络,它是影响艺术家创作思路的关键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生来所具有的特殊生理机制就决定了其在艺术上一定能获取成功。若从艺术家生理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艺术幻觉之所以产生和出现,乃是因为人专注或倾心于某一事物,欲求之而不可得,但执着地追求之,此种强烈的情感日积月累地潜沉于心中,有时就会突然浮出潜意识底层,产生种种奇突怪异的幻觉。这些企图怪异的幻想就来自于艺术家的内感觉及潜创作心理。一般地说,当艺术幻想出现之前,艺术家都已经做过一些属于搜集积累素材的工作,这些素材蕴蓄于艺术家的头脑里,有时潜沉到无意识领域,以至于艺术家本人都无法感知到它们。③ 草间弥生总是把自己置身于强迫性的环境,并且试图借助创作从精神创伤中逃离。通过这无边无际的波点和无限的镜像世界,她把观看者带入到自己眼中的世界。草间弥生所具备的特殊生理机制决定了她独特的艺术思路,但,其中绝对不能忽略草间弥生执着于艺术创作的前期构思和准备——即各种创作素材的搜集和探索,包括不断对各种圆点的艺术幻想和构思,利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多种艺术尝试,大胆突破艺术家们的共性特征,而最终实现其艺术上个性的张扬。
艺术创造活动以不重复性和不可复制性为前提,这其中艺术的心理定势和艺术家的生理机制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艺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关键是主宰艺术创作过程的艺术家有没有敬业心,有没有追求艺术作品独创性的理想和抱负。④尽管,这个时代被称之为机械复制的时代,但这并不能抹灭艺术的生长能力。不可否认,机械复制的技术的确给艺术那崇高的唯一性致命一击。但,我们却发现艺术以其顽强的生长能力迸发出了全新的活力——即展示艺术。机械复制的工业技术带给了类似于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这一批艺术家创作的新形式。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善于利用新的技术与材料,不断的“复制——粘贴”原来也是艺术唯一性和独特性,它给人的视觉冲击和可触体验是前所未有的。草间弥生的许多大型展览都利用这些新的工业技术。当然,在利用技术的同时,她依然坚持着自己手绘各种草图。因为她相信,只有自己将草图绘制得完美而精准,交给助手和加工商制作时才会万无一失。就这样,她一直不断地创作着。草间弥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的作品传达的就是关于生命、世界和平和歌颂灵魂的强大信息。我会继续艺术创作到生命最后一息。我希望死后我的艺术仍然能拨动观众的心灵。”
5、媒介及载体助推艺术“腾飞”
从古自今,艺术家与出资方或权力者总是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画家为了养活自己而投靠于王宫贵族旗下,而这些王宫贵族又需要借助于艺术家之手来提升自己除金钱与权力之外的艺术气质。不难发现保留至今的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肖像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现王宫贵族的身份与地位。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梅迪奇家族旗下有一批为他们所用的画家,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艺术作品,至今还有一部分珍藏于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如乔瓦尼·利奥纳尔多·亨纳一六《法国王后玛丽亚·德·梅迪奇肖像》,它所展现的就是嫁入梅迪奇家族之后的玛丽亚高贵美丽的气质。
艺术表现依托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否则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艺术效果及影力。艺术家需要借助某些适当的物质媒介以达到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物化行为。草间弥生以其特有的网状波点图案创作涉及油画、手绘画、雕塑、电影、表演和装置,既有半抽象的纸质画作,又有“堆积”系列软雕塑和用弧线反复勾勒的绘画《无限的网》,这些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从材质、使用方式、体量大小、结合性能等各方面满足了艺术家所需要传达的艺术情感,更有利于实现艺术家自我情绪的表达与宣泄。但,艺术家们似乎很清醒的意识到:仅仅利用技术来实现艺术上的突破和传达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迫切希望寻找到更多有利于自己我艺术突破的助推器——即商业媒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已经很自己然地介入了商业,而商业也正需要艺术来提升其无形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商业已经作为艺术家们实现艺术创作或艺术推广的又一媒介,其价值不言而喻。介入商业的艺术,从自身形式到传播方式都有很大改变.。如草间弥生已经与LV、兰蔻等品牌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并且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这二者之间的影响与推动显然是相互的。
可见,伟大的艺术永远都无法拨离开权力或者金钱。“后普普”艺术的美国艺术家杰夫·孔斯说;“艺术就是传播——它的活力在于利用与操纵大众。而他所显示出的商业性或者政治性的特别之处,就是因为他对艺术的极度自由。”同时,如果作为艺术家能够善于利用这种商业性,也许他们们可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艺术境地。草间弥生除了艺术创作之外的所有事情她都交由她的助理完成,她知道自己的工作重心是什么,且善于利用资源。她不浪费任何时间,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也就是说她花钱给自己雇了一个艺术经纪人。也许她知道这样的投资才能带给她更多的回报。艺术的感性与商业利益的理性相互渗透,又相互驱动,如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先生所言:“真正的艺术上的价值,其实是通过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获得的一种深度,而最后导致了艺术方法论上有新的提示和改造而获得的。”这其中的社会关系就暗含了理性的商业利益,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艺术进化的驱动,无疑是理性的艺术投资行为,而艺术中多一点理性的“设计”可能给艺术家冥思苦想的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动力与火花。
「 结 语 Conclusion 」
我们不能说艺术家的成功不存在偶然性,但其必然性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也许“前卫怪婆婆”也没有想预想到她给自己设计了一条如此完美的艺术之路,她只是尽心尽力地创作着,简单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这可能就是艺术的纯粹性,她却将最丰富的内容都给予了她的艺术作品。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进行艺术创作,对于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兼设计师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敬仰而感恩的心,因为她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我们。
① 李智甜.焦虑对绘画的影响[J].新疆艺术学院报,2004年9月第2卷第3期.
② 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③ 张东炎. 想闻欢唤声 虚应空中诺——艺术幻觉论[N].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报,2001年12月第17卷第4期
④ 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