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人的每一种情绪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未曾被看见的心理需求。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想好的、说好的、做好的、得好的。转念即重生!做最好的自己,才会遇到最好的他人。
今天我看见微信群里有一个学友发的这一段话,我感触颇深,今天又因为老公叫孩子起床,闹得不愉快,也影响了我的情绪,一边哄着哭着的女儿,一边埋怨老公,总是不知道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事儿简单粗暴,最省事最简单的方法,但是也是最无效的方法,也可能短时间有效,但是长时间来看,总归是无效的,你如何用让孩子不生气的方式,让他快速起床,才是最高的智慧。安抚过孩子,我去接矿泉水,等我接完了回来,孩子还在床上,我顿时火了,我接水差不多废了十分钟左右,怎么还在床上?女儿说找不着袜子,我说你先天晚上把袜子放哪儿了?都不能放一个固定的地方,天天为找袜子浪费多少时间?她说记得昨天晚上洗脚了,把袜子洗了,我说昨天晚上根本没有洗脚,然后她又去找了,终于找着袜子开始穿了,对于她做事没有规矩,我很生气,开始责备他,你要是把袜子放个固定的地方,早上起来怎么会找不着呢?成天不养成好习惯,挑选个生字,上面涂涂画画的像一个一个的蜘蛛网,难看死了,光说叫给你买房子,要去市区上学,都不按照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你去市区上学又能怎么样呢?光在这个方面与别人比,学习上对自己没有要求,现在这个样子去市区,到那还是给人家拽尾巴去,那有什么用呢?总之我嘟嘟嚷嚷的抱怨了半天,其实现在想想来,我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每次老公,叫孩子起床都弄得不愉快,以后应该跟他说好了,如果不能够让孩子高兴的起床,就别让他叫了,否则弄得他也不高兴,孩子也不高兴,我也不高兴,这是何苦呢?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一辈子的的风水,孩子往往活成了我们嘴里的那个样子。当我们经常用否定性语言跟孩子沟通,教育孩子时,不仅无助于孩子的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把孩子引入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强化孩子的无力感,孩子会转向内攻自己,会觉得确实是自己不够好,慢慢的会活成父母嘴里的样子;另一个极端是,孩子成长为“逆子”,性格发生扭曲,严重的会形成反社会性人格。
还是得跟女儿商量商量关于起床的问题,给了缓冲时间以后,只要说起床时间到了限定十分钟起来,就不再管了,再起的晚了,自己承担后果吧!或者干脆让她自己定表起床,不再叫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