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每一年春天我都忍不住把这篇《秋水》翻出来重温。上回是因为春天走在自然里,感受到林林总总千千万万的生命在努力蓬发的气息,于是感慨人这种生物在漫长历史中,在自然长养的万物中是如此渺小。于是想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而这次是因为好容易的一次春假出去玩了两天,结果同行的其中一位小伙伴以扎实渊博的知识背景和踏实稳健的学习态度,为我打开学霸世界的新大门,让我真的有“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惭愧,回家后的这两天过得好生充实,又一次重温久违了“学习使我快乐”的体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和身边很多朋友聊过天,得出一致的结论都觉得到目前过得充实的日子在高中,有个明确的目标,或多或少的压力,可以量测的进步和对即将到来的自由的期盼。按某个朋友的原话是,每次刷完一张卷子都能得到一种奇异的满足感,对同类型题目越来越得心应手,有时候还有打通了奇经八脉的畅快淋漓。想来如果此时把这番话说给高三的小朋友听会被翻好几个白眼吧。
我说不出自己最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时间是不是在高中,因为那时候确实做题很多学得很专心,手机都很少用更别提电脑了,真的有时候从书堆里抬起头看见夕阳已西沉,收拾收拾桌面去食堂时觉得脚步特别轻盈,脑子里装的都是知识。然而也许是我特别晚熟,对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在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开始得很晚,所以那时候的知识都是被动接收。对那种特立独行偏科偏得很大胆,或者天天晚自习去打架子鼓的同学,我总是心生敬意却不敢苟同,好像被好学生的教条束缚得很紧,害怕自己行差踏错。我记得那时高中英语老师就给我们在课堂上放过《死亡诗社》和《楚门的世界》,有同学看得唏嘘不已,我却是在大学里,甚至出国后才渐渐懂得他们在感叹什么。
所以盲目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和坚定地攀登某一座知识的山峰,两者之间还是有挺大差别的吧。
关于知识的博和专这个话题,好像高中语文课本里有篇文章专门讨论过。我以前以为自己想要的是博,毕竟兴趣广泛,文化领域能引起我兴趣的事物实在太多了,一幅画一本书,几个音符,一场电影,或者一次饶有兴味的谈天,每回此类的相遇都让我对生活的幸福感暴增,觉得日子就这样过着也很不错。然而在一起出去玩的小伙伴身上,看到一种同龄人少有的扎实,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对自己掌握知识的自信,同时也秉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态度一刻不放松地继续学习着。然后反思下自己,觉得之前想要“博”的念头只是因为害怕“专”找借口,毕竟求专的路程太辛苦。
晓得自己想要什么之后的学习是件很愉悦的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觉得一天24个小时根本不够用,要看的东西太多,有时候从一篇文章跳到另一篇,几分钟就马克了好几本相关资料,之后还想总结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要写要改要翻译,如果遇到身边有从事这个领域的师长,还想去接触去聊聊天,然后又被安利好多新材料可以看。唯一的不便就是现在大多是电子资源,一整天对着电脑下来很有点眼睛和脖颈吃不消。需要好好探索一下学校和市区里的图书馆啦!
真是神奇啊,本来想借机放松一下的旅行却反而成了激励自己学习的动力,赶紧趁着自己体验良好时写点东西记住,有松懈的想法就来翻看。哦现在这么强的动力很可能和之前刚读过的一本书有关,记录了清末抗日间好多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留学生,还有开放后那一批想科教兴国的留学生,从他们身上真的看见了知识的重要性。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所以踩着学生身份的小尾巴,我可以扬起一张认真脸说: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