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竟然因为它的名字很普通而在心里觉得并不是什么值得花时间去读的书,加之之前我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白先生和他的《台北人》,差点儿与这本书擦肩而过。现在我要说,幸亏读了这本书,否则我的人生将会不完整。
先流水账一般说一下我的初读体验,限于本人肤浅,不免字句间漏洞百出。
翻开《台北人》,开篇《永远的尹雪艳》第一次读感觉很平常,情节似乎也并不怎么出彩,在心里就这样了略了过去,幸亏后来看了欧阳子前辈的解读。第二篇《一把青》,感觉作者游离于文本之外来平淡地介绍一个悲剧,东山一把青,唱的多么无奈。第三篇《岁除》,读完后我并没有为主人公而感慨,却是在想,有一天,在生活这条路上我们会不会也被迫活得将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形象来自我安慰?第四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同样给我带来了关于“无奈”的思考,难道生活真的会把我们调教成因为无奈而做自己当年不想做的选择然后假意用所谓的成熟(成长)来自我安慰?第五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当时匆匆读完我竟没有发觉王雄对丽儿的情谊竟是源自他那小胖妹子,反倒觉得白先生故意夸张的塑造形象不太恰当而没有读出作者的深意,说来惭愧。第六篇《思旧赋》是我最喜欢的,以小人物视角切入娓娓道来,多处匠心环扣令人佩服,也许这是中国特有的吧,女仆心里只有主人对自己的恩情。第七篇《梁父吟》,朴公的帝王之气流露于字里行间,不同的人物引发读者不同的思考,感叹于大人物之丰功伟绩,思索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第八篇《孤恋花》,总觉得作者的宗教思想在这篇中表现的最多,这篇应该大有文章。第九篇《花桥荣记》,老板娘貌似有些重大陆而薄台湾的思想,话语间又似乎对大陆也不一视同仁,偏和桂林人亲。第十篇《秋思》,首次读完第一想法,这篇好短啊再看一次吧,行文间由对华夫人的误解(她的话语让人觉得她和万夫人一类人而已)变为由衷地敬佩,也折服于白先生高超的文字技巧。第十一篇《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悲剧意味又浓了一些,同性的话题很是直白,爱情与理想,生活与无奈,意味深长。第十二篇《游园惊梦》,读完觉得限于自己水平似乎并非多读几次便能把握得了,需要我的人生经历,日后慢慢来品味吧。第十三篇《冬夜》,两个教授的不同人生道路,当年引流变革潮流的大人物,时代里的大英雄,当物是人非后,他们自然做不到仍是当年的少年。那么我们普通人,经年之后的我们,之前本就没有多少,最后又将剩下多少呢?最后一篇《国葬》,以副官的视角行文,收尾之作在主题上表现得很是成功,大家风范果然不同于我等。
当我得知白先生和大师夏志清、作家欧阳子是好友,加上知道了他的出身,不由得认为这么有深度的小说本该由他这样特殊的学者写出来。读了欧阳子的《王谢堂前的燕子》,我真的大吃一惊,这十几年的生命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原来这是几篇小说背后大有文章,竟然可以解读地那么深刻。无论是作家欧阳子还是大师夏志清对这本书的解读,都值得耐心品味,也许这才是文学背后的默契,是真正的作者和读者间应有的。此后,我不敢再说自己是一个读者,因为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我那第一次读《台北人》,是对这本书的亵渎!
当然,我并无水平去评论这本书的任何一个部分,给我带来最强烈的思考是人生中的无奈。年少时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有梦就追,中年时我们总不会满足于现状力图改变什么,然而这样一路下来我们到了老年,真的这一生还过得可以吗?实则不然,当我们在人生路上行进的时候,早不知道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屈服了,总有一些无奈让我们那样无力。有时候,我们也像是小说里的那些活在过去的台北人,一如钱夫人,当年为人摆酒设宴,今日赴他人宴席早已因无奈而默认屈服,但我总觉得,我们这几十年里的无奈并不能仅仅用一个“成长”或“成熟”甚至“看开”的词汇来简单掩饰。
最后,我想说,白先生的《台北人》每一篇的写作技巧确实值得我们下功夫研究学习,当然还有他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精神。总感觉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为我们写小说打开了新思路,今后叙述视角也将不再那么单调了吧。
胡言乱语一篇,莫怪。
—— 2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