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复习心理健康的评估,并我们讲过的各种评估方法,诸如幽默和撒娇等。您能提出一种评估心理健康的方法吗?
评估心理健康的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残缺或疾病,而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我评估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区分“人”和“事”
每个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我是一个可爱的人,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的价值不因外界评价而降低,也不因外界评价而提升。
别人评价我,是以他的价值评判标准,这对我而言,是不公平的。别人评价我,只是评价我做的某件“事”如何,而不是我这个“人”如何。
(二)知道自己的需求并能表达出来
知道自己的需求并能够温和地表达需求。如果对方拒绝你的需求,能够了解是对方能力、时间或者精力有限。对方拒绝的是你的“需求”,而不是你这个“人”。
用指责、抱怨来表达需求,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力所能及,力所不能及时能够求助于他人
及时求助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及时求助的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知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向别人求助是示弱的显示,敢于在别人面前示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独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虑和衡量。
第一、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第二、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和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等等。
第三、 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1) 智能良好。 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经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智能良好体现在两个精神和四种能力上,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心体验的外在反映。人的情感活动具有倾向性,喜怒哀乐都要表现出来。人的情感一定要与外界环境协调,心情要开朗,要乐观。
(3) 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就是为达到既定目标,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良好的意志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目的性,目的要合理;二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一些心态;三是要培养自己的坚强性和自觉性;四是要培养自己的果断性和自制力。
(4) 人际关系和谐。 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相对广泛的人际交流圈;在人际交往中要独立思考,要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从;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宽以待人,要积极主动,要坦诚。
(5) 适应、改造现实环境。 适应社会是绝对的,改造社会是相对的,重点是适应。只有在适应的基础上才能局部的改造。
(6) 要保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人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成要素要完整,不能有缺陷;二是人格的同一性,不能混乱,生理上的“我”和心理上的“我”必须是一个人,不能分离;三是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7) 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要适应。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特点与所属年龄阶段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大致相符的。如果生理发育超前,心理发育滞后或心理发育超前,生理发育滞后,那么应对社会生活变化的能力就会受影响,就需要调整自己。
三、郭念锋心理健康的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十标准:
(一)心理活动维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映各有不同。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
(四)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绪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六)康复能力
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健康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效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效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
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十)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的改变环境;消极适应,其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四、张声远评估心理健康三标准
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提出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即能认识自己、能悦纳自己、能控制自己。
能认识自己就是对于自己生理状态的认识,对于自己和外界关系的认识(如环境对自身的作用影响、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力量、责任等)、和对于自己心理状态(如知识、才能、思想、感情等)的认识。
能悦纳自己就要充分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然地承认自己,并欣然地接受自己。
能控制自己就是要在狂躁时的冷化控制,受挫时的转化控制,惰性时的激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