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调研数据看,教师、学生和家长选择智力目标的百分比均较高,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希望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发展的目标。个人喜爱的目标和学校强调目标的一致性与个人对学校教育内容的满意度高相关。
☞ 学校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就必须提供广泛的而不是狭隘的教育计划(课程),并创造有利的环境气氛(组织文化)。
☞ 家长首先关心的是他们自己孩子的利益。他们最在意“我的孩子在学校是否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许多关注?”,同时,学校和教师是否给自己和孩子提供了满意的咨询服务。
【感悟评点】学校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学校课程和教学上,体现在学校的环境氛围上,体现在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行为上,体现在为之配套的制度机制上。而学校教育思想确立的出发点应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上,学生的发展目标必须是全面而又有重点的,关注并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学校教育思想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这个人主要是学生,同时还有教师;学校教育思想还必须是科学的全面的,是逻辑严密而清晰的,体现在落实教育思想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团队、学校环境和制度机制上;学校教育思想还必须在不断实践中具化、细化、优化、强化。体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
☞ 学校缺乏对学生个人的关注(如:大班额),就像学校对学术知识不够重视一样,会引发家长对学校的严重不满。
☞ “学校教育研究”的数据表明,初中和高中学生所最关切的事情几乎与学校的智力教育无关。
☞ 要重点关注那些与学校的教育使命有关联的,对家长、教师和学生有着同等重要意义的学校生活。
☞ 研究得出的结论:那些与学校有关的人们并没有联合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人人皆知的教育使命而奋斗。特别是对于许多高中生来讲,学术知识可能是很不重要的。
▓ 对学校问题的认识——通过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卷(三分制答案,1分为“不成问题”;2分为“小问题”;3分为“大问题”)统计分析发现:
☞ 所有的人(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把学生不良行为视为十分严重的问题。学生缺乏兴趣、家长缺乏兴趣和吸毒等问题,是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课程、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和毕业标准等是不太严重的问题。即使像教师能力差和教学水平差这样的问题,最多也被认为是中等严重程度的问题。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学校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课程设置。
☞ “学校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教师的选择是“学生缺乏兴趣”;家长的选择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吸毒/酗酒”。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家长越发关心孩子在校得到的关注;学生像家长一样,比教师更关心学术知识以外的其他问题(主要是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
【感悟评点】在把学生不良行为视为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一点上,教师、家长和学生有共识。因此抓好学校的养成教育,奠基学生健康身心、良好教养、良善道德、思想观念等为主要内容的美好品格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问题上,也是可以达成共识、汇聚合力的。但学校教师并不将此问题当成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将“学生缺乏兴趣”当成最大问题。所以,学校领导者应该用理论和案例对教师团队进行交流,引起教师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和美好品格养成的更足够的重视。树人要以立德为先。
▓ 同伴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感悟评点】 在学校里,同伴文化主要体现在各种因共同的兴趣、目标和心理情绪而自发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小团体、小帮派)和引领组成(章程、指导教师、学校支持)的学生社团的意识与活动。“学校的功课”并不是青少年上学的全部内容。许多中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学习不太好,但却可以从自己的某一特长(身材长相、体艺特长等)和同伴相处中(被重视、被认同、被接纳)获得极大满足。“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社会技能学习及其身心发展的动荡时期,许多中学生最关心的是他们的个人兴趣和问题,如果他们每天被限制在学术和智力教育的环境中,使他们处于极大的被动状态,他们个人的兴趣和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关注,他们会因此感到很痛苦”。
既努力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支持帮助学生有个性特长的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如何最大限度地趋近这一理想?对学校而言,在于结合地域、学校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既坚持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地提炼、聚焦、实践学校的教育思想,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有效实施,通过校本课程的系统优品的建构实施,引领、推动和支持中学生组建参与丰富多彩(文史哲、数理化、体艺美、信息与人工智能等)的学生社团活动,引领、推动和支持学生自主的、有组织的参与生产、生活、学习、研究活动。为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营造组织文化、搭建平台,做好保障。
“一个人必须看到生活的某一方面与他/她的个人兴趣、目标和满意度高度相关,才会热情洋溢地投入进去”。个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同伴之间相互感染带动的;个人目标受到家庭、社会媒介的宣传、学校同伴的相互启发和教师的引导激励逐步由模糊到清晰,由游移到坚定的;个人的满意度是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在个人兴趣和目标追求的一些方面不断获得正向激励(鼓励、进步)而强化。
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最大问题的看法相同,即“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学校的最大问题;但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学校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缺乏兴趣”。这种认知的差异,现在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显然,需要调整的是学校和教师的看法。立德树人,立德为先,要抓住并遵循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规律,扎实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德。从道德人格发展的进阶层次上看,参与运动和劳动、悦纳自我与调控情绪、开放包容与理解合作是健康身心的重要内涵,体认社会伦理、法律要求和审美共识的言行举止、仪表着装、接人待物是构成良好教养的具体指标,正直、善良、真诚、有责任心、有仁爱之心是构成良善道德的核心内容,修齐治平、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道德人格的灵魂。从道德人格的发展规律和具体实践上看,既需采纳行为主义合理的部分,更要落实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要求,创设情境、搭台设梯,一以贯之地推动学生在生活中体认、在实践中感悟、在学习研究中梳理提炼提升。
▓ 学校的文化(气氛)
【感悟评点】学校的环境和文化(气氛)在不同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的愿望。获得高满意度的学校,首要因素是学校重视的教育目标与学生个人最喜爱和家长最期盼的目标有高度一致性,其次是学校的环境、气氛、课程、教学、活动、师资、管理和教育资源等。其中,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思想、学校课程、学校教学、学校环境、学校气氛、学校活动、学校管理、学校师资、教育资源等,都统揽于学校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中。推动学校变革,最重要的是坚持系统思考,系统提炼学校教育思想,建构学校文化。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实际,对问题进行梳理,按照轻重缓急,逐一解决,稳慎扎实,综合推进。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学校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是组织行政领导。基于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和未来需要,科学定位学校目标、提炼并聚焦学校教育思想,带动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紧密协作,协调争取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和社会各界在政策、资源上的支持,这是校长的责任和使命,也体现出校长的政治素养、人格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能否顺利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目标,能否培养造就一大批教育家型校长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