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那个激励了无数人的“1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鸡血吗?心动吗?是不是感觉自己就要开始逆袭了?是不是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个底层临界知识?是不是准备慷慨激昂的拿出纸笔开始人生规划了?亲爱的朋友,请等一下,倘若此时告诉你1万小时定律只是个文字游戏,它只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你还会如此兴奋吗?
在《好好学习》中成甲老师在如何寻找临界知识中提到了一点,我们要善于寻找知识的原始出处。一万小时理论的出处正好来源于《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克森和他的搭档西蒙的研究报告。那就一起来理理一万小时的来龙去脉。
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当时并未得将)与威廉.蔡斯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的比较论文,在文中西蒙指出,虽然工作记忆容量想打不大,但通过长期训练,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显著强于其他棋手。他推测国际大师获得这些专业能力大概需要十年。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
随后艾利克森加入西蒙的研究,并在93年发表论文:对一组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第一组被视为未来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孩子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第二组中相对优秀的孩子也已练了8000小时,第三组只能成为音乐老师的孩子却只练习了4000小时。
这个实验恰巧被格拉德威尔引用,演变成了分靡全球的一万小时定律。既然此实验不是为了证明1万小时理论,那么它到底想要阐明什么呢?艾利克森用了整本书来回答,那就是——刻意练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核心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也可定义为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成甲
在本书中作者对刻意练习用另一个浅显易懂的词来解释——有目的的练习。是指带着明确的目的通过大量专注的训练,逐步提高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从而提升或创造新的技能。
那么刻意练习与一万小时有什么差异呢?
1,刻意练习强调提高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而一万小时理论强调最低时间阈值。单从时间阈值本就不是一个确定值来说,一万小时理论是存在局限。
数据表明不同的专业技能习得的时间阈值是不同的,例如优秀演员专业技能习得是3500小时,记忆专家的技能习得只需数百小时。
2,成甲老师曾说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不由简单的因果关系直接构成。成功并非只与练习的时间有关,它是由学习方法,天赋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万小时理论将成功简单的归结于时间积累这一单因是存在偏差的,反观刻意练习就少了直接的因果。
刻意练习与一万小时相似之处
二者都强调大量练习。本质来看,二者都是在锻炼长时记忆能力,而此能力恰是区分一般人和卓越者的重要能力。
刻意训练的四个特点
自此,一万小时的来龙去脉我们搞清楚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要走上人生巅峰单靠重复1万小时还远远不够,带上思想刻意练习才是最佳选择,毕竟艾利克森也承认“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至于怎么训练他提供了四点建议。
1,具有意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使用SMART法则明确目的,以小积大持续积累。
2,必须是高度专注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任务上。
3,包含反馈。创建及时反馈才能快速纠正偏差,坚持正确。例如,“魏则西事件”就是没有及时的反馈机制导致百度无法察觉自己的错误,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需要走出舒适区。来到舒适区的边缘,在恐慌和舒适间完成成长,只龟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是无法进步的。
最后分享第一章阅读思维导图,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