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P代表页数,D段落。
玩练17
关键词:一系列设问、史蒂夫、挑战、有目的的练习、天真的练习、对话、四个特点、
明确的目标、专注的、包含反馈、走出舒适区、富兰克林为例
总结:作者通过年轻学生埋头学音乐的例子,引出“天真的练习”模式: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然后通过史蒂夫不断挑战记忆数字串的过程以及富兰克林下棋等例子阐述“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重要特点:有明确的目标、是专注的、有反馈的、是走出舒适区的。
对你的生活和工作有哪些启发?
你可以尝试用有目的练习的四个特点去对你的某项技能练习做些更有效的练习计划?
玩练16
关键词:基本的练习、怎样学习、打网球的例子、感兴趣、买装备、花钱上课、练习、多练、可以打了、熟练、自然、学会了、容易技能、有弱点、相同的模式、了解开始练习、
总结:
作者以学网球为例,再现了我们大多数人学习开车、弹琴、烘饼干等任何一项技能时都遵循相同的模式:先通过朋友、书籍、网站,或者付费请教练获得一些指导练习到“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可能还会退步。
玩练15
关键词:吉尼斯纪录,神奇表现,打字速度、限时长途骑车、快速心算、快速投篮
研究、反复练习、行业最佳、普遍原则
关联、适应能力、提升技能、做到不可能
他们在用,但不知道
运用到其他领域、见证进步
黄金标准、刻意练习、最有效最强大的方式
总结:通过对过去吉尼斯纪录中每分钟打字速度、限时长途骑车、快速心算、快速投篮等多个领域的接触人数的研究发现,他们的训练都遵循同样的普遍原则,即通过充分利用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来逐步塑造和提升他们的技能,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则是黄金标准,被证明是最有效和最强大的,叫刻意练习。
玩练14
关键词:海耶斯、马拉松、跳水、科尔托、钢琴演奏、斯宾塞、圆周率等例子、非基因和天赋改变、大量的练习、时长和方法、跨越几十年、十分惊人
作者通过马拉松、跳水、钢琴演奏、圆周率等多个领域前后超过几十上百年呈现的巨大水平差距的对比,说明各领域的高手并不是因为突然增加了天赋导致,而是来自他们训练时长的增加和训练方法的日益高级。
玩练13
关键词:介绍史蒂夫、7个数字,正常人的水平,星期四,9个数字,不可能在提高了
总结:史蒂夫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参加作者的记忆力实验时,第一天练习和大街上的普通人一样最多可以记住8个随机数字,后面又经过3天的练习后可以记住9个数字,他认为不可能再提高了。
星期五,改变了一切,突破的方法,界限,超过极限,10,11,第五次训练,超常发挥,巨大的成绩,方法
令人惊奇的开始,缓慢提高,16,20,100多次,40个,不断进步,200多,82个,两年后,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持续练习。
在第五次练习时,史蒂夫找到了突破极限的练习方法:作者首先从一个随机的有5个数字的数字串开始,如果史蒂夫记住了,就再增加一个数字,持续增加数字,直到他记错了,就将数字串缩短2个数字,然后再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反复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200次的练习,他可以记住的数字串从11个、20个、40个,持续突破,直到最终可以记住别人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念出的82个随机数字。
整体总结:史蒂夫在参加作者的记忆力实验时,第一天练习时和大街上的普通人一样最多可以记住8个随机数字,又经过3天的练习,他认为自己无法再突破9个数字了。在第五次练习,他找到了突破极限的训练方法,反复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200次的练习,他可以记住的数字串从11个、20个、40个,持续突破,直到最终可以记住别人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念出的82个随机数字。
玩练12 第1章
第一部分关键词:第四次、史蒂夫、泄气、实验、极限8或9、太难了
学生、实验、任务记数字、每秒一个、背给我、练习提高记忆、倍感失败,无法提高了
第一部分总结:
作者聘请了一个叫史蒂夫的大学生参加通过背数字提升记忆力的实验,他需要记住那些被作者每秒读出一个的一串数字,实验进行到第四次,他就感觉记最多9个就到了极限,并十分确定再也无法提高了。
第二部分关键词:
心理学成果、他是对的、短时记忆、数量限制、举例、7件事物、迫使、不足为奇/研究的原因、一篇论文/4个月、最多15个/没提供细节、提升记忆、兴趣、心理过程、有声思维协议、重新研究、怎样提升了记忆
第二部分总结:
心理学研究认为大脑的短时记忆的数量限制是7件事物,作者因为看了一篇1929年通过实验帮助两名大学生通过4个月的练习后记忆数字最多达到15个的论文,这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同时为了写好毕业论文,他和比尔合作重新研究,并且通过“有声思维协议”研究那些提升对数字记忆的心理过程。
整体总结:
作者因为看了一篇1929年通过实验帮助两名大学生通过4个月的练习后记忆数字最多达到15个的论文,这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同时为了写好毕业论文,他和比尔合作开始重新研究,聘请了一个叫史蒂夫的大学生参加这个实验,他需要记住那些被作者每秒读出一个的一串数字,实验进行到第四次,他就感觉记最多9个就到了极限,并十分确定再也无法提高了,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认为大脑的短时记忆的数量限制是7件事物。
作业11 引言009
关键词:不可思议、不同领域专家,多年研究,同样的方式培养能力,促使大脑改变,非凡的事
基因、举例、和我们一样、具有适应能力、更多利用
杰出人物不接受天才论、丰富经验
雷阿伦
总结:像杰出的篮球三分射手雷阿伦等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不相信他们的卓越才能是因为遗传了优秀基因,艾利克森多年对他们的研究发现,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我们和他们一样,只要通过专注的训练,大脑和身体都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作业10 引言007
第一段关键词:最近才懂得、天生固定的回路、没法改变、不具备基因
过去数十年来,科学家们相信我们的大脑由于基因的影响,天生就带有一些决定我们某些能力的很难改变的固定回路。
注意:这段有点模糊,很多“可能”。我没放完美音高
第二段关键词:90年代以来、更强的适应能力、控制大脑、重新布线、新的连接、解释了完美音高、训练的产物
9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发现大脑通过“重新布线”的方式发展出更强的适应能力,这可以很好的解释某些人的大脑拥有完美音高的回路是训练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
第三段关键词:完美音高、6岁、消失、年轻人比成年人、有些能力、更容易培养、整个成年时期、正确的训练、新的能力
年轻人的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强,因此有些能力在年轻时培养更容易,但从整个成年时期来看,只要通过正确的训练,连老年人也可以培养出各种新的能力。
整体总结:
过去数十年来,科学家们相信我们的大脑由于基因的影响,天生就带有一些决定我们某些能力的很难改变的固定回路,但9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发现大脑通过“重新布线”的方式发展和训练新的回路,且年轻人的大脑和身体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但只要通过正确的训练,连老年人也可以培养出各种新的能力。
通俗解释:不存在着天生的才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获得新能力,不过年轻时就培养可能进步更快。
作业09 引言006
第一段 关键词:如何解释、背景、父亲、心血倾注、大姐姐、书籍、4岁、全职、24个孩子、强度更大、不用那么惊奇了
【原】当你知道莫扎特父亲从他4岁开始对他进行的所有训练,你就不会对他的完美音高感到惊奇了。
【新】当你知道莫扎特父亲从他4岁开始对他进行的所有训练的时长和强度,你就不会对他的完美音高感到惊奇了。
第二段:莫扎特、天赋?环境、榊原彩子培训课那些孩子都有天分、适当的训练、感到神奇
第三段:完美音高不是、发展出是、几乎所有人t
第四段:震惊的事实、进化、简单的训练
总结:通过莫扎特和参加榊原彩子培训课那些孩子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出完美音高。
整体总结:当我们知道莫扎特父亲从他4岁开始对他进行的所有训练,你就不会对他的完美音高感到惊奇了,同时结合参加榊原彩子培训课那些孩子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出完美音高。
注意:提炼总结,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总结。
作业08 引言003-005,就一个题,要求:尽量把每段的核心要点提炼出来,融合成尽量少的句子里,字又不能太多。由于段落比较多,建议在简书上把每段话用一句话简单概括,然后再整体概括,我的作业是不到200字概括的,供你参考。
开头和结尾:当然,如果放在今天......颠覆了我们对完美音高的理解。
本期作业逐段概括:
1.孩提时代锻炼对拥有完美音高很重要
2.拥有完美音高不在于是否带有亚洲血统
3.如果是天才,也是一种“长期不用便会作废”的才华,年幼时的训练很重要
4.日本心理学家对24个2-6岁的孩子做了一项实验。
5.经过最长一年半的时间,每个参加训练的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
6.得出结论:完美音高不是少数人才有的天赋,而是只要经过适度的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才能。
答:在过去的200年里人们认为像“完美音高”这样能力只有像贝多芬等少数人才有,但近几十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先是认为这个能力不在于是否带有亚洲血统,而在于是否在年幼时接受过某种音乐训练。然而,2014年日本的心理学家榊原彩子对24个2-6岁的孩子进行长达一年多的训练后,令人震惊的人每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这显然意味着完美音高并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只要经过适度的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通俗解读:和上次作业的一样的道理。
启发和收获:
写作手法:
作业07 引言001
第一题:
问题作业:
1.人们总认为天才是天生的,但作者研究发现天才是可以习得的。
2.在做事情或者学习中找对方法,且要是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做事才能发挥所长
【关键词】30年对杰出人物的深入研究、卓越才能并非独有、适当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利用
【原】作者通过30多年对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深入研究发现,在他们的能力中的确有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的卓越才能,但其实这些才能并非他们独有,而是只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的与生俱来的才能。
【新】作者通过30多年对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发现,他们超乎我们想象的卓越才能并非他们独有,而是只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的与生俱来的才能。
第二题:
【关键词】莫扎特、7岁演出、演奏技能、更震惊、年幼时的表现
【注意点】不是他父亲在报纸上写的信
问题作业:
1.幼年莫扎特的环欧洲演出及其父亲的公开信使莫扎特成为传奇。
2.莫扎特的父亲给编辑写的一封信,比1763年7岁的莫扎特欧洲旅行演出各种小提琴键盘乐器,更让人震惊。
3.莫扎特从小就卓越不凡
莫扎特在年仅7岁时环欧洲的旅行演出中演奏小提琴及各种键盘乐器的技能让人不敢相信,比这更人震惊的是年幼时他的一些表现。
第三题:
【注意点】
1.那时候还没提到“完美音高”
年幼的莫扎特表现出的异于常人的神奇才能是:他能准确的分辨出各种乐器和足够像音乐的声音的调子。
整体总结:
【注意点】
1.文中是先说结论,后举例,我们总结的时候可以倒回来。
【问题作业】
1.作者花20年的时间去研究那些卓越的天才,被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折服,天才并非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通过适当的方法都可以去利用,莫扎特在7岁的时候,声调就有了非凡的造诣。
2.我们都是天才,比如莫扎特从小就技艺群,是因为他在声音分辨力方面比较出众#
3.每个行业的优秀人才,他们都是通过合适的方法才取得成功,极少数人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4.各个领域的奇才都给人一种天赋异禀的感觉。莫扎特7岁就在演奏和辨别音调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天才。
5.作者研究各行各业的精英,发现他们身上具备的卓越的天才才能我们每个人通过适当的方法也可以获取并利用。莫扎特7岁时就凭着演奏技能一鸣惊人。而他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家中有各种乐器。#
6.艾里克森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杰出人物之所以具有天才表现,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每个人身上都有,并且通过正确的练习可以让它发挥出天才的效果。文中例举了莫扎特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因为他具有精细分辨不同音准的能力,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这比他表现出的演奏天赋更让人惊叹。
【优秀作业】
洁: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像莫扎特这种杰出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天生就有此才能。而实际上通过作者多年研究发现,这些杰出的人的确有卓越的天才,但是都深藏在他们的能力之中,而这种能力我们普通人通过适当方法也可以拥有。
人们常常会认为像莫扎特7岁时的演奏技能和更年幼的时就可以准确的分辨出各种乐器和足够像音乐的声音的调子的才能是天生的,但作者通过30多年对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多维度深入研究发现,他们的那些卓越才能其实并非他们独有,而是只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的与生俱来的才能。
【通俗解读】没有所谓的绝对天生的才能,通过适当方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提升自己想提升的技能。
【启发和收获】后天的刻意练习更重要,不要轻易自我设限。人虽然由于精力有限,不能把任何领域学到卓越,但只要你真正想学的,花时间去刻意练习,都会获得很大进步的。
【写作手法启发】
1.开篇一连串设问引起人们好奇
2.通过事实和研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3.采取先讲结论再举例证明的手法
4.举名人的例子
5.刻画细节,比如莫扎特能听出别人打喷嚏的声音
作业06
第一题:
【关键词】刻意练习、最大批评、认知复杂度高、隐性知识
【新】目前对刻意练习最大的批评是其证据多来自一些如象棋、钢琴等隐性知识占比较少的“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而对“认知复杂性”较高的销售、管理等作用有限。(认知复杂度指建构“客观”世界的能力)
【原】目前对刻意练习最大的批评是其证据多来自一些如象棋、钢琴等隐性知识占比较少的“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而对“认知复杂性”较高的销售、管理等作用有限。
【注意点】
1.隐性知识做认知复杂性的定语
2.加上象棋、钢琴、销售等,字不多,更易理解
3.加个括号解释认知复杂度也不错
4.情景中去寻找隐性知识这个,留待下文再谈
第二题
【关键词】西蒙、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学习共同体、认知学徒
【答案】西蒙和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是从“情境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和模仿榜样,同时将隐形知识显性化,并培养多样性,随着技能增长,逐步成为专家。
第三题:
【完整】目前对刻意练习最大的批评是其证据多来自于“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而西蒙和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成人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的最佳学习方式是从“情境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随着技能增长,逐步成为专家。
白话解释整段意思:
科学家认为刻意练习研究是主要是一些像象棋、小提琴等涉及因素较少的活动,对想销售和管理这样的影响因素较多的活动作用有限。极端点看,就是自己的事,或者和一个对手的事。对于复杂的事,科学研究表明,需要在实际场景中从学徒开始,逐渐积累,慢慢进步。
学员问题:
1.梅蓓:隐形知识显性化如何通俗的理解
答:5W2H/SWOT/车日路模型,方法论。
2.燕子:感觉第一题两段的总结不好联系在一起,第二段就是一个解释,但是怎么说比较好呢?
3.洁:还是觉得精炼50字好难达到
作业05:推荐序
[关键词]26.刻意练习的几个条件、不靠谱成功学、没激活长时记忆、SSD
潜能可提升、长时记忆培养特点、不喊口号。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对自己所学领域的信息进行高效编码、存储、连接、提取以培养和激活长时记忆,相当于买了一块SSD硬盘,而不是傻傻的喊着口号重复练习。当你持续优化训练方法,不断反馈和纠正错误,你取得的成就可能会不断突破新的高度。
二、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要通过刻意练习,培养和激活更多长时记忆。
作业04:推荐序P11-12 D21-25
一、分段提炼(每段用50字左右概括):
1.第21段单独提炼总结
【关键点】畅销书作者、清晰规则、忽略重要细节
【原】提出1万小时定律的种种问题,为下文讲刻意练习做铺垫。
【新】畅销书作者经常用一些清晰的行动规则激发人的行动,但对该规则对人提升最有帮助的如坚持人数和效果等一些细节却略过不谈。
2.第22-23段单独提炼总结
【关键点】刻意练习的本质、长时记忆、工作记忆、大量调用
【新】那些卓越者就是通过刻意练习拥有长时记忆,并与工作记忆对接,在进行自身熟悉的专业活动时能够更大容量调用。
【原】那些卓越者就是通过刻意练习拥有长时记忆,并与工作记忆对接,在进行专业活动时能够大量调用。
3.第24-25段单独提炼总结
【关键点】刻意练习、工作记忆、SSD硬盘、长时记忆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买来那款可以被工作记忆内存条调用的SSD硬盘,即长时记忆。
二、整体总结(100字左右概括这5段)
【新】每个人都不要被畅销书作者那些不严谨的行动规则所蒙蔽,而是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买来那款可以被工作记忆内存条调用的SSD硬盘,即长时记忆,进而成为卓越者。
【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刻意练习买来那款可以被工作记忆内存条调用的SSD硬盘,即长时记忆,进而成为卓越者。
三、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1.警惕那些简单的口号,避免盲目行动;
2.不管学什么技能,都要通过刻意练习培养长时记忆,让自己的大脑像增加了SSD硬盘外挂一样,肯定效率就高了。
作业03:推荐序P9-10D11-20
一、分段提炼(每段用50字左右概括):
1.第11段单独提炼总结
格拉德威尔不提及西蒙的贡献,同时忽略艾利克森报告中的“刻意练习”,演绎出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一万小时定律”
2.第12段和第14段一起总结提炼
通过演员、小提琴等多个领域的例子证明,不同领域技能习得的时间并不存在1万小时这个最低阈值。
【原】一万小时定律存在的两大问题:技能提升的影响因素除了练习时间还有天赋,并且不存在1万小时这个最低阈值。
3.第15到第20段一起总结提炼
通过沙堆悖论驳斥1万小时定律,同时指出技能练习由于练习方法和天赋的不同,花同样的时间取得的成果也并不同。
【原】通过沙堆悖论驳斥1万小时定律,同时指出技能练习由于练习方法的不同,花同样的时间取得的成果并不同。
二、整体总结(100字左右概括这10段)
格拉德威尔忽略前人的贡献凭空演绎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存在四大问题: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受天赋和练习方法的影响,并不存在1万小时这个最低阈值和固定确切数字,每个人花同样的时间练习取得的成果可能并不同。
三、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学习都有要全面深入系统,不能以偏概全。
作业01推荐序P7 D1-3
一、分段提炼
1.技能的确需要不断练习,但一万小时定律会存在什么问题呢?
2.简述《异类》的观点:任何人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都可以从平凡变为卓越。
3.一万小时定律只是让你天真的以为:买了书,参加了小组训练,就可以改变自己。
二、整体总结
技能确实需要不断练习,但《异类》里的一万小时定律,只会让懒得的我们冲动的买了书、参加他们的训练小组,但效果怎么样存在很大疑问。
三、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以后对任何观点都要保持独立思考,批判性吸收,因为很可能是某些人为了畅销而简单粗暴的编纂,自己如果信以为真,后果挺可怕。
作业02推荐序P8D4-10
一、分段提炼(每段用30字内概括)
1.第四段和第五段一起总结提炼
2.第六段和第七段一起总结提炼
3.第八到第十段一起总结提炼
二、整体总结(60字内概括这七段)
三、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一、分段提炼
4/5.提出观点:根本不存在一万小时定律。并为下文阐述其来龙去脉做铺垫。
6/7.通过西蒙等对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引出“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
8/9/10.格拉德威尔就是引用了艾利克森在西蒙理论基础上的研究结果,来演绎出一万小时定律的。
原版:格拉德威尔就是引用了艾利克森在西蒙理论基础上根据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来演绎出一万小时定律的。
二、整体总结
格拉德威尔是引用了艾利克森在西蒙理论基础上根据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很不严谨的演绎出了根本就不存在的一万小时定律。
原版:格拉德威尔是引用了艾利克森在西蒙理论基础上根据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中卓越演奏者练习了1万小时这一数据,很不严谨的演绎出了根本就不存在的一万小时定律。
三、启发收获
国外的一些学者真是让人敬佩,为了研究这个,前后从1978年,一直到1993年,多位学者持续通过科学实验和认真分析去研究。自己以后选书的时候也要注意作者的背景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