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有一个这样的朋友: 有次一起组织活动接近尾声,忙活了一下午的现场工作人员早就饥肠辘辘。于是主办方请大家喝下午茶,点了一堆不同口味的甜品和饮料供大家选择,然后让熟悉现场的这个朋友帮忙分发。
当大家都停下来休息享受难得的下午时光的时候,只有她还在忙着布景。好几个人让她先休息再忙,她只是用“她不饿她不累”这些托词来作为故作轻松的回应。我一开始也没太在意这件事情,以为她只是简单的人比较好或者是真的“还不饿,还不累”,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对仅剩的一份芒果千层过敏。
主办方把分发的任务交给了她,所以她其实她大可以在大家挑选之前,先给自己留一份不会过敏的甜品,甚至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口味。可她不仅没有这样做,还为了不让大家产生有所愧疚的想法,隐藏了自己真实的情况。
我对她的印象从一开始单纯觉得她真是一个善良的人到现在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复杂心境,我多希望她能直接了当的对大家说“我可以先选吗,因为我对芒果过敏”。
其实这个朋友的状况,每个人都可能有过。为了融入陌生的圈子,总会化身老好人,刻意的“讨好”别人。高中因为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总是担心新同学会不喜欢自己,总害怕自己因为小事,得罪别人。可是过分的在意,反而更让我出错出糗,于是我越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继续讨好别人。
有一个词叫“讨好型人格”,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缺失。
它需要不断从外界来获得对自己的认同,它需要不断得到别人的正面评价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别人对你的评价是负面的,就会否定自己。
处事说话小心翼翼,在和人交流时担心冷场,不断照顾别人的情绪,不能表现出任何伤害性和攻击性。总而言之,就是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委屈自己,悦纳别人。
讨好者们对于别人的爱与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从而看不到真实的自我。
人是关系的一面镜子,关系也是人的一面镜子。人的一切问题可以说因关系而起,又会从关系中表现出来。
如果在某段交往关系中,你始终保持着不断讨好的状态,那这段关系最终都会面临瓦解。真正需要你不断讨好才跟你保持良好关系的人,不是一个值得你付出讨好的人,你们保持的那段关系也绝不是一段良好的关系。你需要的,是那种可以展露真实自我的人。在她面前,你不用战战兢兢的去揣摩她此刻的情绪,更无需刻意迎合,你只要往沙发上一躺,然后开始分享今天遇到的开心的事情,大声咒骂昨天撞见的那个傻逼。
你不必取悦任何人,活得真实、自然、舒坦,我更喜欢这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