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冲突预防为主
误区——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小的冲突,由于沟通不良,在日积月累后都有可能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定时炸弹。所以,要改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不应是后知后觉地弥补,而是要针对冲突产生的机制进行预防。要弄清楚,那些看似微小的冲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没能现场解决,从而积累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裂痕。
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意识不到一件事情存在“两个版本”。
什么叫“两个版本”?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角度的版本。在我们自己所编写的版本中,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而所有外在的、来自他人的反弹与质疑,对我们来说都是缺乏体谅的、胡说八道的,甚至是挑衅的。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小明和大牛是一对同寝室的室友,小明习惯早睡,而大牛却是个夜猫子,常常开着灯到三更半夜。为此,两人总是闹得不愉快。此时,在小明内心的版本里,大牛晚睡只不过是在打电玩,没干什么正经事;而自己早睡早起,则是为了养精蓄锐,做好第二天的课业。所以这件事,不光是生活习惯的差异,更意味着大牛这个人太懒散、太贪玩,既没有教养也不懂得尊重别人。但在大牛内心的版本里,自己晚睡主要是因为白天压力大,才想趁着晚上打打电玩放松一下,更何况自己有时候是在温习功课;而小明每天一大早起床都会吵到自己,他都忍了,可对方现在却得寸进尺,连自己的睡觉时间都要管。所以大牛认为这件事不仅是生活习惯的差异,更意味着小明娇生惯养,还干涉别人生活,是小题大做且恶人先告状。当小明在诉说那个属于自己的版本时,他会觉得自己是在忍无可忍之后才理直气壮地提出抗议;而大牛在听到小明的版本后,则会觉得小明不但恶人先告状,而且还“扭曲事实”冤枉人。于是,冲突愈演愈烈,此时两人的纠纷早已不是生活习惯的摩擦,而上升到人品和是非的矛盾了!
这就是“两个版本”的陷阱在人与人沟通中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虽然我们在沟通时都会强调“我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所以,我们就要了解,所有的沟通事实上都是在“对人不对事”。在沟通中,我们对于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在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囿于情绪和认知的不完全,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而都误以为是对方不讲道理。这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来甚至爆发出来。
小诀窍
感受的预防针
既然认识到了“两个版本”的问题,我们就要努力去拆除这个陷阱,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一剂“感受的预防针”。比如,当你想要宣泄情绪、表达不满之前,试着做一些这样的铺垫。
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
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这样做是对我的一种不尊重
抱歉,我知道你希望我早睡,不是故意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我总忍不住会有这种感觉。
之所以用“感受的预防针”来为之命名,就像为了抵抗疾病,小孩需要打预防针一样,面对某些敏感的沟通,我们也会需要预防针。而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它预先向对方说明“我接下来要讲的仅仅只是我的感受而已”,也就等于是在暗示说“我讲的有可能不是客观事实”,从而大大降低了会给对方带来的被冒犯和被攻击的感觉紧接着,你会发现沟通的重点发生了奇妙的转化:你在意的重点是说出后一句“我有什么感觉”,而对方在意的重点则是前一句“这或许不是事实”。把“预防针”用在上面的例子中,事情就会变成这样:
原本,小明会对大牛说:“你晚上不睡觉,还不是因为贪玩!”现在,小明会这么说:“抱歉,这或许不是事实,但我难免会觉得你晚上不睡觉只是因为贪玩。”
原来的说法会在一秒钟点燃大牛的怒火,然后大牛用暴跳如雷或反唇相讥引爆矛盾;而现在的说法则会在表达立场之余,也留给大牛述说与解释的空间。如此一来,对话就能持续,两人的沟通也会立刻舒缓很多。
所以,“感受的预防针”的好处正在于,预先照顾到了容易被引爆的情绪,从而让理性的沟通有了接下来延展的空间。以“对人不对事”为切入,最终达到了“对事不对人”的沟通效果。
使用注意
“ 感受的预防针”的用途,是让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至于让对方过度防卫而引发不必要的反弹。但打这种预防针的目的并不是要我们隐藏自己的感受,所以,在使用时也一定要注意将后半段清楚、直白地表达出来;否则,虽然没有爆发矛盾,但问题也无法得到沟通。
常用句型
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预先承认这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减轻对方被否定和被攻击的感觉,让对话能理性、平和地进行下去。你知道我这个人其实有点作(敏感或容易受伤)不过我确实感觉到…这是变形版“感受的预防针”。当你在指责他人之前,除了承认这只是自己的感受外,更要试着用自己的一些缺点拿来给对方“陪绑”。这样铺垫之后,他也更容易心平气和地听进去你的批评建议——一毕竟你都已经先自承其错了嘛。
怎样说话不得罪人
误区——我又没说啥,你干吗生气?
说话这件事,应用面很广,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最核心的影响就是它会决定你的人缘。很多人羡慕那些会说话的人,其实,也就是羡慕他们能说会道带来的好人缘。相反,所谓不会说话,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容易一不小心得罪人,三言两语就让旁人心里不舒服。你可能会觉得“说话讨厌”都是别人的事,跟你无关。
可是你想想大多数人其实都很看重人缘,平时在生活中自然也会时时注意自己的表达,避免口不择言、开罪他人的情况发生。然而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呢?为什么你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说话的时候,他们们总会委屈地说:我明明没说什么啊,怎么就把别人给得罪了呢?
其实,得罪人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未必非得起了正面冲突、口出恶才会得罪人,很多时候,我们们即便心里并没有什么恶意,但表达上和路止出了问题,还是会让人觉得不舒坦。
更麻烦的是,在后一种情况下,对方也知道你不是有意的,所以那些埋藏在话语间、隐隐约约的不舒坦,还不好跟你一一摊开来计较,以致他心里疙疙瘩瘩,变得更加不舒坦,只好对你敬而远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三种暗示最容易让人觉得不舒服暗示。
1、 想表示关心,在别人听起来却是指手画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你屋里怎么这么乱啊?”这就叫评头论足、指手画脚。也许你只是想关心下人家,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突然跳出来说了这么一句话,仿佛是评断别人的法官一样,这就让人不舒服了。
也许你会说,这是在指手画脚地批评人,我当然知道要避免。可是你知道吗?即使你本来是想表示关心,甚至是要夸奖别人,如果采用了这样一种说话方式也会让人不开心。例如,你的同事因为工作出色拿到公司的奖金,你称赞一句“真棒!祝贺你”这是没问题的;可是如果你煞有介事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用评价的口吻赞许地说:“做得不错。”甚至还要发表一些对其工作的点评和建议,你不觉得哪里怪怪的?归根到底,当你指手画脚地评判他人的时候,无论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传递给他人的潜台词都是“我处在比你高的地位”。在与人平等沟通时这么做,当然就会得罪人了。
暗示2:想表示安慰,在别人听起来反而是漠不关心不关心,就是不尊重;
不尊重,当然就会得罪人。而这里最大的误区在于,有些我们脱口而出的看似安慰的话,常常会起到反作用,反而让对方觉得我们对他是漠不关心的。比如人家遇到困难时,我们常会说:“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做事情就是会出错。”“没事的,我是过来人,这都是小事。”
类似这种“降低事情重要性”的句型,我们说起来,会以为这是在安慰人家看开点,但听在当事人耳里,往往更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话。因为所谓“看开点”只能他自己说,你不能帮他做决定。这样在你完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会让人觉得不爽。
又比如,刚刚组建一个团队,新加入的成员刚入门没经验,常会犯些低级错误。此时,有些缺乏经验的团队领导为表示善意,通常就会说“这很正常,大家开始的时候都这样。”这句话确实没错,但就是温度有点低,因为你这种口吻,在试图削弱问题严重性的同时,也否定了新员工的独特性和他们之前工作的重要性,类似于“你们活该这么笨嘛,我对你们也没什么指望,所以别在意”。这种说法,会让团队成员觉得你看他们就像是看一窝蚂蚁,每只都长得差不多,怎么努力都差不多,自然容易感到一种漠不关心。
暗示3:想表示委婉礼貌,别人听起来却是暗藏心机
回想一下,当一个人对你说话暗藏心机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肯定会觉得哪里不太舒服。因为,此时我们不知道对方想让我们做什么,但总觉得自己在被别人利用,当然会有一种不爽的感觉了。比如有些人在微信上留言,喜欢说两个特别讨厌的字—“在吗”;有些人求人办事,喜欢说一句特别讨厌的话你什十么时候有空啊?”我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留言、听到这样的提问都会觉得头皮发麻,实在不想搭理。
当然我们也理解,会这样说话的人应该也是怕打扰到对方,所以先明确一下是否说话方便。然而你要知道,对方一旦明确对你表示有空,就意味着很难拒绝你的要求,这其实是有点绑架成分的。所以,你明明是想要礼貌地求人帮忙,最后却变成了他人心中的别有用心,长此以往,你的人缘当然也好不了了。
小诀窍
焦点放在“人”身上
首先,当你想要评判他人的时候,没必要非得用那种指手画脚的评价式表述,不妨试着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
比如,“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是一个会让人不舒服的评判,所以在说的时候,如果改成描述自己的感受:“你这样,让我很难做。”听起来就会好很多。
原因在于,前者是对他人居高临下的评断,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越界”;而后者只是对自己自身感受的表达。平辈论交,我们无权评判他人,但当然有权表达自我。
于是,在意思一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巧妙地把评价别人转换成陈述自己的状态,既说明了问题,又不至于得罪人。同样,在刚才提到的那个祝贺同事的例子里,你完全可以不去评论人家,而是拿自己说事:“真棒!我要是像你这么有才就好了!”你看,这样既表示了祝贺,又避免了评价。顺便说一句,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又何必搜肠刮肚去寻找既高大上又贴切的词语去夸赞对方的长处,还怕别人觉得你不懂行,或者是觉得你在对他指手画脚、妄加评论呢?
另外,在恋爱中,很多懂得如何撒娇的女生,从来不会去指手画脚地评价伴侣“把男朋友当成你这样真是够了”,而是直接从“我”出发,说“你这样做真的让我很受伤”。同一件事,前者让人不快,后者却让人怜惜。其次,要怎么避免给人留下漠不关心的印象呢?那就是在安慰的时候,最好强调人,用“这件事对你真可惜,但你的付出,我都知道”来取代“别难过,这件事根本不重要”。
比如,你与其表示:“没事的,我是过来人,这都是小事!”还不如说:“唉,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结果变成这样,真是非常可惜。”
又比如,在之前提到的新员工犯错的例子中,团队领导可以说:“大家辛苦了,你们有多努力我是看在眼里的,这个阶段本来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我当年刚来公司时,表现还不如你们呢。同样是场面话,这种表达听起来就比较热乎,因为它以“你”为重突出了个体差异性(我当年刚来公司还不如你们).就不再显得那么漠不关心了。这虽然只是说话技术上的一小步,但却是我们能否拥有好人缘的一大步。
最后,当我们想求他人办事的时候,其实最需要的就是第一时间把要求说清楚,这是一个思路上常常被忽略的要点。人和人之间少不了相互帮忙,可是得大大方方地说出来,我们才好确定这个人情该不该给而不是被偷偷摸摸地当傻子利用。当你问别人“你什么时候有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人家如果帮你,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空吗?有空的时候他能干的事情多了去了;反过来想,就算没有空,也不意味着他不愿意为了你变得有空。
所以,求人办事就要一股脑地把想办什么事、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哪些方面是有顾虑的、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等事先想明白,跟人说清楚,才算是尽到了求人帮忙的义务。退万步讲,你先漫天要价,人家也能坐地还钱,你一句话不说先来一句“在吗”,又不说清楚什十么事情,对方反而不愿意跟你沟通,还隐隐觉得有种差点被你套住的不舒服感。
使用说明
看完这篇,有些人或许会觉得太麻烦了,为什么只不过是说句话还要顾虑这么多?更何况,只要我是无心的,那么有些话就算对方听完不开心,那也只能怪他玻璃心。但沟通这件事,本就是一个点点滴滴、不厌精细的过程。那些说起话来让我们觉得舒服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口才特别好,说了什么特别让人开心的话,而是因为他们能预知每个可能的棱角,并且预先进行了包装或改造。
因此,“好口才”其实都是来自“好用心”。至于那些懒得用心的人在撞碎别人玻璃心的同时也被玻璃割得满身伤,这就实在怪不了人啦!
常用例句
你这样做让我…当你想表达对他人意见的时候,不要评价他人的行为,而只叙述对自己的影响。用这样的句式不容易让人感觉到冒犯,因为你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我认为你做得真的很好,只不过这件事情在否定事情的严重性之前,先单独表达对你要安慰、关心的对象的重视和肯定,这样就不容易让人觉得你名则关怀、实则漠然了。你好,我有件事情想找你帮忙,事情是这样的…打扰了!直接说你想求人的事情,将判断的权利留给对方,是最节省别人时间的方法。如果要表达礼貌,只需要在最后补上适当的礼貌用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