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那么排除了始终拥有军行的三桓、子叔氏、子服氏之后,唯一还有可能接替流亡的公子慭出任大行人的就是 “孝族” 出身并且曾经几代入卿的臧氏了。
首先臧氏在春秋末期确实有屡次入卿的记录:
……秋,及齐平。九月,臧宾如如齐莅盟。齐闾丘明来莅盟,且逆季姬以归……(左传.哀公八年)
也即臧宾如曾经如齐莅盟,而按照惯例只有卿才可以承担此任。但是既然臧孙为卿,那么《春秋》为何没有记载呢?这是因为《春秋》记载止于哀公十六年(前479):
……夏四月己丑,孔丘卒……(春秋.哀公十六年)
孔丘尽管当时已经告老,但是属于曾经担任六卿且善终于鲁境内者,所以《经》予以了记载。而臧宾如去世当在此年(前479)之后,所以也就不再见诸《经》文。
除此之外,臧氏在春秋末期甚至作为两军将、佐之一活动:
…….二十四年夏四月,晋侯将伐齐,使来乞师,曰:“昔臧文仲以楚师伐齐,取穀。宣叔以晋师伐齐,取汶阳。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灵于臧氏。”臧石帅师会之,取廪丘……(左传.哀公二十四年)
可见晋人当时仍将臧孙石比作臧氏的先人武仲、宣叔,且臧孙石当时也拥有军行,能够独立帅师作战。因此在哀公时期至少臧宾如、臧石两代都是仅次于 “三桓” 之卿。相比之下,曾经多次出任司空、司寇的子叔氏终于降为大行人了。
那么有没有可能某一代臧孙确实在 “费之叛” 后接任大行人呢?从记载上来看,适合这个身份的人选就是最终陪同鲁昭公流亡的臧孙赐(昭伯):
……公曰:“非小人之所及也。”公果自言。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告子家懿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此为季氏内部由于积怨而有人通过鲁昭公诸子出面怂恿国君驱逐季孙意如(平子),昭公不敢下决心于是首先要求儿子们自己来报告计划而非派属下传递信息,在得到确实的消息后分别先后向臧昭伯、郈昭伯和子家懿伯等诸臣征求意见。可见除了“三桓”及其亲近的子叔氏、子服氏之外,诸臣中地位最高者确为臧孙。
当昭公最终兵变失利而被迫流亡后:
……公曰:“余不忍也。”与臧孙如墓谋,遂行。己亥,公孙于齐……臧昭伯率从者将盟,载书曰:“戮力壹心,好恶同之。信罪之有无,缱绻从公,无通外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可见在随同昭公流亡者中,臧孙赐(昭伯)确为大夫之长,如果说当时诸卿之中有谁能够支持昭公的话,那也只有臧孙这一人选了。不过《经》文中并没有直接提到臧孙流亡之事:
……秋……九月己亥,公逊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此可以解释为由于是鲁昭公主动带队流亡齐国,不书卿名所以“尊公”也。而到了昭公流亡后期的时候已经不见有关臧昭伯的记载,其当已经在颠沛流离中去世。《经》没有记载其死亡的史实当由于其流亡时已经失去了卿位:
……季、臧有恶。及昭伯从公,平子立臧会……(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可见臧孙赐随同鲁昭公流亡的时候,季孙意如已经改立臧会为家主,所以臧昭伯的死亡也不为《经》所记载,一如公孙归父、叔孙侨如和臧孙纥的死亡也不被记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