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有点像海绵——我们倾向用“消费”来抵抗知识焦虑。比如,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每天反复地去查看手机通知以免错过什么消息,一有时间就浏览刷新各类网站、各类头条,确保自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大事,阶段性地买越来越多的学习资料,订阅了几十个不同运动、健康、英语等等的公众号,把各种网站上的畅销榜图书统统搬回家。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消费”,而这种“消费”只会增加更多的焦虑,更多的空虚,却不能把知识焦虑减少一丝一毫。
那为什么“消费”永远解决不了知识焦虑,只会增加更多的焦虑呢?
1.“消费”时,我们总是在被动接受
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是我们每个人的一个延伸器官了,甚至在争抢着我们大脑的位置。但它究竟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状态的好伙伴,还是主宰我们的时间,缠绕在心头不肯放手的恶魔呢?手机每天24小时,不停地各种通知和消息,可以让我们无休止在消费沉迷下去。但这样被动的回复微信,查看新闻,从来不是我们大脑喜欢的学习方式。当你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就会意识到,原来手机才是我的主人。
2.时间碎片化
随时在线是让大脑超载的元凶。我们以为随时在线,是高效率的表现,但是长期下去,其实每次回应都在分散我们专心思考的时间。让我们根本无法进入『心流』的状态。
有一项针对1000位脑力工作者的调查显示,每天会有28%的工作时间里被干扰,如果按照每小时21美元的工资来算的话,美国会损失掉5880亿美元,而且这还只是直接损失,没有把打断原本重要任务的损失计算进去。
对15万智能手机用户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手机每天要被解锁110次,最高时候平均每小时要看9次手机,也就意味着不到7分钟,人们就会放下手里工作,去看一次手机。而每看一条信息,我们都需要6、7秒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3.永远在做准备
我们问题在做准备工作时干劲十足,却在真正开始时畏首畏尾。
很多人想学习游泳时,先是在网上搜刮一番,下载无数地教学视频,然后买来全套的装备,又办了1年的游泳卡,以为这样游泳已经学会了呢,可是到了年底才发现,一共才去了两三次。游泳镜已经不知道放在哪个抽屉里了。
同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很容易陷入工具完美主义,总想先找到最优的路径,买回来最好的教材。可是当我们把排行榜单里的书,全部搬回家后,有多少是真正读完了的呢?最后只能告诉自己,我好像不适合学习这个呢。
4.主题混乱
在消费之前,对于结果的不可知也是增加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之前,我们无法对于结果有所期望,比如,我们在刷新新闻网站时,并不知道,下一秒,屏幕上会跳出来什么新闻,也无法预知这条新闻对于我们的知识结构会有什么样的作用。也许你在刷新的下一秒,已经忘记了上一个页面里都有些什么内容了。这种被动的输入,根本不需要看新闻进而究竟写了些什么,只能让我们想更快地翻到下一页。因为我们不知道把这些新闻内容要放到知识结构的哪个位置。
那如果“消费”不能解决知识焦虑,什么才能解决这个很多年轻人困扰的问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挥你的创造力!创造某样东西是非常自由的。试试自己绘画、书写、唱歌、跳舞,你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关键是——你不必成为下一个达芬奇或詹姆斯乔伊斯。事实上,一切事物,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杰作,也一直饱受非议。我们更多的是要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去掉一些散漫,去创造一些东西吧。
在网络上有90%的人都内容的消费者,如果我们能够创造,那我们就会成为互联网中金字塔顶端的那一层。而写作是普通人最容易入门和坚持的创造方式。在写作时,我们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忽略了身边的各种干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体会到时间的嘀嗒声,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指尖的键盘甚至能帮助你思考,感受思维的极度活跃状态,那种也自己对话的感觉,无比幸福,你知道,这幸福只属于你自己,没有人能给予,更没有人能够剥夺。
创造会缓解你的知识焦虑,也会给你安全感,当这种安全感从你的心里生长出来的时候,似乎世界变得越来越渺小,而自我变得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