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收藏藏品历史背景
【《清明上河图》中的锔瓷人 图片来源网络】
锔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行当。
【锔钉,也称锔子 图片来源网络】
锔,用锔子连合破裂的器物。
红色收藏馆藏品
本文版权归作者彭胡湾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红色收藏馆文章已开通全网维权功能!
【民国时期元合兴粉彩帽筒 红色收藏馆藏品】
该藏品为民国时期烧制,所画内容众多,不按顺序绘有牡丹、花瓶、丝绸、书籍、假山、花盆、花朵、枝叶、铜鼎、屏风、象棋、章印、瓜果、民国五色旗;金彩题字已比较模糊,依稀能看出“癸亥”、“乾坤清气”、“于珠山……元合兴写”文字,癸亥是1923年,珠山应该为景德镇珠山;落款元合兴,是民国时期一个瓷器小厂。五色旗是国民时期使用时间最长的国旗,也是法定意义上的官方国旗。
【五色旗特写 红色收藏馆藏品】
【五色旗 图片来源网络】
小彭茶座
<壹>
藏品画工精美,寓意吉祥,原主人应该是非常喜欢吉利的图案,在帽筒上绘制了相当多的元素。而帽筒最明显最打眼的地方,便是修补的痕迹,想必是原主人心爱之物吧。
东西坏了当然要修。在物资匮乏的古代,大到水缸,小到饭碗,能补则补,不像现在生产力强,不是名贵物品也基本不再有人会选择补起来,坏了就丢,反正便宜,不如换一个。
——那如果人心坏了呢?
<贰>
因锔瓷工序复杂,十分讲究,光锔活就多达24样,有兴趣深入了解者可拜读陈高登先生的锔瓷金缮教程,以下内容多有借鉴搬用,笔者在此不多做重复论述,主要以锔瓷蕴含的精神展开写作。
古时按身份将人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而由于锔瓷匠人的行头是用担子挑着走街串巷,还一边吆喝:“锔盆、锔碗、锔锅、锔缸啦!”,因此锔瓷也被划入了“街挑”这个下九流的行当中。
锔瓷最早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三个地方,和政治权力中心的位置息息相关,由不同特色分为三大派别:山东派、河北派、河南派。以山东派为例,锔瓷工具有棉绳、皮钻、铁砧、针镊、毫钩、弧钩刀、锔钉钳、平口钳、锤子、锔瓷分剪、大剪刀、小剪刀、锉刀、錾刀、钻头、铅板、喷火枪等,可以说是在瓷器上“做手术”。
【秀活:龙泉青瓷蚂蝗绊,世界上最著名的残器之一,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清乾隆盛世年间,锔瓷从使用人群可分为常活和行活。常活便是粗活,以修复生活用品为主;行活又叫秀活,通过对瓷器艺术的加工,专供王爷、八旗子弟、达官贵人享乐把玩,瓷器的脱胎换骨将锔瓷工艺的精湛细腻展现地淋漓尽致,使得达官贵人们在圈内兴起了一场“锔活秀”,锔瓷匠的身份地位也因此水涨船高。而随着中国后来的战乱不止,锔瓷秀活又慢慢地消沉了下去。
【帽筒上的锔钉 红色收藏馆藏品】
——看锔瓷的命运,是否也是在看人本身呢?
<叁>
在写过的文章里有一个洪宪瓷盖罐(“洪宪瓷” 红色收藏馆之复兴中华),就是采用了锔瓷技艺进行修补,如果当时不是选择了锔一下,后世就会少一件珍贵的洪宪瓷了。
【洪宪年制松鹤延年粉彩盖罐 红色收藏馆藏品】
——经历过风雨,才会显得额外弥足珍贵。瓷器也是,人也是。
<肆>
大自然拥有着无可匹敌的力量,它在神州大地上埋藏了数不尽的宝藏,任何大自然的杰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如险峰,如飞瀑,如小岛,如花草树木,亦如奇石。
奇石,重在一个奇字,不靠人工雕刻,全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人们所熟悉的一些形状。而且在奇石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凡是动过刀的、摔坏了的,价值一落千丈,人的外力参与进来了,还能叫奇石吗。
某日,父母外出游玩,归来拿一石块,其貌不扬,言:好石!洗净细看,真奇石也!能得此石,幸也,幸也!
【天锔 红色收藏馆藏品】
石头环绕有一条裂纹,沿裂纹垂直方向分布有不同大小、不同样式的“锔钉”,像极了用一圈锔钉将摔成两半的石头重新修补如初,此乃“天锔”。
——天作之石,锔便是人生。当学,当悟,当大人。
<伍>
结合实际,在此谈一谈笔者个人的看法。
为何锔。顾名思义,为什么要锔?一是舍不得丢弃;二是物品名贵;三是到了某些东西不得不修的时候,比如人的三观,人的品行,人的教养,人的敬畏之心。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句话耳熟能详,但是所表达的道理在我看来并不只有祸不单行这一层意思,只有到了雨夜才懂得要修房屋了,只有船遇上大风了才后悔为什么要不早点出海,如果平日里经常对房屋进行加固,又怎么会担心雨夜来临呢?如果出海的时间有规律,懂得从云层预测天气的变化,又怎么会遇上打头风呢?
何为锔。字面意思在文章开头写了,这里谈一下另两层意思。一是锔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行为,比如个体平日里面对的父母的教诲、老师的教导、社会的敲打属于被动行为,是别人拿着锥子在其残缺处修修补补,在我看来此为“锔物”;而想要将自身修复如初,外力再强,终究不如自己掌控得恰当,掌控得精密,以自己为原点主动去认知、去查漏、去自证,此为“锔人”。二是中国自古以来喜欢内证,君子慎独,从生到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想框架,并且衍生出属于自己的体系,因此在完善过程中对自我的修复过程尤为重要,从微观层面来看,此为“锔我”;从宏观层面来看,锔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衍化出来的一种内敛表现,将内在像含羞待放的花苞一样一片一片“锔”起来,为破茧,为重生,为涅槃,此为“锔古今”。
从什么时候开始,漠视“锔”的人越来越多,习惯了放纵,习惯了抛弃,习惯了习惯。
——试试问一问自己,最后,还会剩下什么。
【清明上河图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版权归作者彭胡湾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红色收藏馆文章已开通全网维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