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曾跨越过
性别的鸿沟
穿不透
哲学卷册的薄页。
答应我看到最后,有文末彩蛋、电影原声版音乐和未删减网盘资源等你们哦
最初看《阿黛尔的生活》是同期看了很多同性题材的电影,包括《伊芙圣罗兰传》/《指匠情挑》等,唯独有这部是我觉得最有生命力的一部。我想大概是太喜欢女主阿黛尔那一头乱糟糟的发,支撑我一口气从第一帧看到了结尾,全长179分钟。今天我们不剖析审美,不谈阶级分析自我认同,抛开那些仅仅来讨论这部电影本身和我所喜欢的阿黛尔。
初听到这部影片名的人会以为是部纪录片,no,这是一部les片,但讲的不仅是个女人之间从相遇/相爱到分开的故事,它讲的是迷途、反扑、博弈和告别。将成长路上那些藏在涅槃路上欲罢不能的深坑,最漫长的欢愉和痛楚,活生生的撕下给人看。总之,这部电影,真实至极又美丽至极。
很多人会被电影里一头蓝色头发的艾玛所吸引,感觉看到她就会有种被掰弯的感觉,我却偏爱阿黛尔。不像个性鲜明的艾玛,她更像是一个如你如我般的普通女孩,她真实。她的发型是那种哗啦拢成一坨盘头上,凌乱不整与肆意昂扬,很像泥土中开出来一朵不羁的杂花;嘴唇上留下的番茄面酱,抽泣时滑进嘴里来不及擦去的鼻涕,莫名其妙无法解脱无法填充的孤独,被经期搅乱的冲动;吃饭的时候,微笑和亲吻的时候,微微露出她的兔牙;她像个婴儿一样趴着睡觉的时候,因为舒适的睡姿臀部并不在乎什么优雅,这些大概都是我所以为的青春应有的样子。
据说阿戴尔能出演这个电影是因为导演觉得她吃东西的样子很生活,甚至被无数人说成电影中出现的无数次她吃尝食物的镜头,她睡觉异常香甜的镜头,她嘴唇的镜头,都是她追随原始欲望的体现。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就不能是很纯粹的生活化的体现吗?
回到电影的剧情,15岁的女孩孩阿黛尔,是个情窦初开的年纪,在闺蜜们都在和帅气的同学尝试着恋爱并发生关系后,她发现自己并没有任何欲望,继而陷入到怅惘和抑郁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取向,梯处和学校女同学无意的一次亲吻,女同学的指甲和戒指都是湖蓝色,那是她最初爱欲的萌发,最后却被女同学告知只是一时兴起。直到她在街头偶遇一头蓝灰色头发的艾玛,不羁而高傲,就那么一瞬间,一那眼仿佛已千百次。彼此回望,这算不算soul mate的感应。在gay吧找到那一抹蓝灰,暧昧的情欲流淌, Emma就那样肆无忌惮的出现在了Adele的生活,真挚而热烈,如火如荼灿烈。
导演柯西胥说,阿黛尔和艾玛的分手,其实是阶层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他拍出的是阶级差异。对此我是赞同,因为阿黛尔和艾玛的饮食品味,擅长领域,以及家庭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如艾玛的家庭成员观念开放,父母支持艾玛对艺术绘画的追求。而阿黛尔的家庭成员观念保守,对工作的关注点局限于糊口谋生。在后期聚会上,艾玛的朋友有画家,有博士,她们高谈阔论,讨论文学,艺术,哲学。而阿黛尔完全无法融入这样的圈子,无所适从的她只好不停招待大家吃意大利面,在看艾玛和丽斯谈笑风生时黯然心碎,她只能用「Is Liz ur ex girl friend?」来表达自己的不适。
此刻的阿黛尔是那么孤独。
她或许迷惘、甘于平庸、过分依赖,但她对艾玛的她爱是无私、纯粹和大胆的。甚至于在她处于艾玛之间的感情迷茫无助的时候找男同事相互取暖,最后被艾玛发现激烈争吵后推出门外,她在门外歇斯里底的时刻,我都以为是爱的。因为那眼泪鼻涕里的深深的绝望,那分手后每每自己独处哭的不能自已的时候,分明在说,我失去了艾玛,那可是最爱的艾玛啊~
但不要跟我谈什么是阿黛尔没有去进行自我认同的,不追求上进,不够勇敢,不够努力,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法融入艾玛之类的才导致了最终走向分手。阿黛尔只是阿黛尔啊,她才是真实的存在,活的真实,也是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想吃什么就吃,没有要求爱人改变,或许你们这么评判她,只是因为没有成为你们期待的为了适应这个世界而改变的样子呢?
影片的结尾阿黛尔去了艾玛的画展,她依旧紧张无助的站在一群人中,没有像之前她约艾玛去餐厅表现出求复合时候的那种放不下,而是想在心中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阿黛尔带着蓝色离开了,独立离去的背影,伴随的音乐则是两人街头初遇时的Hang Drum。
电影结束时有一行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蓝是最温暖的颜色。
因为蓝色是我在细枝末节中堆积起来的爱。
是的,温暖啊,温暖又孤独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电影不一定要知道里面的深层含义,观众可以从故事情节里找到自己,或者收获一点点温暖,这就够了。这是我认为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