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不是很忙,有更多的时间停下来思考,统计了一下近一年来我读过的书:
已读的书当中做了笔记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和《成瘾》,现在回想起来刚好也是对这两本书的内容印象深一点,可见读书笔记确实是加深印象、同时将书本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当然笔记也有不同的层次之分,小时候老师教我们做笔记大多都是以画重点的形式,很明显这是最低层次的笔记,全靠死记硬背未经大脑思考,是一种被动学习;稍微高一层级的笔记就是凭借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归纳总结出一份笔记,再高一层级的笔记便是仔细研读并输出,通过所学到的知识触类旁通,输出便是最好的证明。
从笔记的层级分级来看,学习也有主动被动之分,简单的划分一下,层级低的就是被动学习,层级高的是主动学习。主动学习需要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一些,收获自然大一些。
以前不重视读书的重要性,个人觉得这也是从小接受到的应试教育所留下的诟病,如若不将这个锅全部甩给应试教育的话,那另外一部分的责任就在于老师和家长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从小培养对读书的正确认识,培养小孩的读书习惯。小时候读书都是学习课本知识,而且有很强的功利性,那就是“考高分,要上大学,上大学后政府有工作分配,长大后就是坐办公的,一辈子都不用愁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思想灌输,不明所以的小孩子大多会信以为真,有意志力且自律性强的孩子自然脚踏实地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去了,而大部分孩子都跟不上队伍的脚步,小小年纪就进入了社会谋生。
等十多年过去之后,所有人都会发现,家长们原来的思想早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升学只能算是读书的目的之一,毕竟高学历,进入社会后便有更多的空间选择自己的生活,日子相对体面。若将升学当做是读书的唯一目的,升学成功后很可能不再继续读书,这样就止步不前,坐吃山空。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在学生时代早期,有个老师愿意花一节课的时间苦口婆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跟学生说明广泛读书的重要性,推荐适合学生课外读的好书,家长也多花时间陪小孩看书,多跟小孩沟通,可能大部分孩子的命运都会不一样吧,当时网吧、游戏厅的生意肯定也不至于那么好,经常都是满座的,还有很多瘾大的站在一旁看着。
而那些非常努力的“孩子”中也只有极少部分真正懂得读书的意义,他们都是幸运儿,从小便有人给与正确的引导,在学习这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少走些弯路。
小时候很多不懂的道理没有人教,长大后,经历的事情多了,回头一看,突然也想明白一些道理,比如高中时代,经常有老师会跟学生说,坚持三年吧,高考过后你们就解脱了,大学是很轻松的,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信以为真,反正我是信了,以至于进入大学的前半个学期,我从来不看书,上课不听讲,晚自习玩手机。
可能是高中压抑太久的一种反弹,再加上老师所说的话,心安理得认为,这就是大学里正常的状态。直到期中摸底考试,没有一科及格,才给我当头一棒,如梦初醒,好在下半学期经过努力,期末也考了不错的成绩,拿了奖学金。不管当时老师的说辞是为了给高压学习状态下的我们一种期盼,还是真的就是那么认为,总归都是一种误导。
年龄越大,随之而来的责任越大,你内心窃喜即将到来的“解脱”不过是另一番挑战的开始。生活从来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轻松,除非你能力的增长速度能超过年龄的增长速度
有时候过年回家会见到一些老同学,初中读完就出来了,很少有不后悔自己读少了书的,学生时代觉得学习很苦,那是因为没有吃过生活的苦,找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借口“不是学习的料”,早早辍学。哪有什么天生学习的料。只是有些人不需要引导,自己便能想得明白拧得清,而那些需要引导却又没人引导的孩子,自然得吃更多生活的苦来弥补学习中没有吃的苦。
古人云,书以修身,读以养性;
那修身养性便也是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你读的书越多,见识越广,理解和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能力也越强,如果说高学历是自由选择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一道门槛,持续学习能力、理解和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就是维持选择自由的保障。
我自己现在想养成读书的习惯,但往往做不到如计划那般完美,有时候我会反思,为什么就是不能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或者半小时。究其根本是因为我自己没有从读书中尝到甜头,也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读书,更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小时候读书我算是比较用心的那种,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考高分上大学,因为家里的长辈们对于我读书的指引就只有这一句话,再无其他,而我比较听话,或许也是为了通过高分来获得爸妈的重视,希望他们因为我取的好成绩而开心,这也是我多年后回想起来才意识到的,因为我后来发现我并不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从小也没有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若非目的性,我真的不会主动读书。
我庆幸的是,因为功利性,我考上了大学,而不幸的是这么多年过去,我才意识到读书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哪里有那么多的目的。
如果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我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写这个主题的水平,因为实践经验不够,我读的书不算多,但也看过不少关于诸如读书的好处的短篇文章。虽说不上有完完全全的切身体会,但也是非常赞同文章中的观点。
特别是踏入职场之后,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时代发展飞速,稍有懈怠可能就被那很些努力的人甩了十条街不止。
而工作之后读书和学习不比学生时代,学生时代有老师主动灌输,而且教材也已经由教育专家定好,比较系统;工作后,想要学习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选什么书。而书的种类又特别多,纷乱繁杂;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书籍专门介绍怎么选书和读书,而我觉得这些都只能当成一个参考,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我相信有不少人一开始有学习的想法,然而在选书上浪费大量时间之后又将学习搁置了,最初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跟产品功能的闭环是一个道理,闭环越大,用户完成操作的可能性越低。而从想读书到正式的按计划读书这个闭环的步骤虽不多:
萌生想法--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书购书--读书学习;
但其中确定目标和选书购书应该是大部分人头疼的问题,花费的时间多,闭环自然增大。但换个角度想想,火眼金睛尚需三味真火炼制七七四十九天,我们选书的火眼精睛通过大量选书的经验练就又有何不可。
在确定目标和选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就好比好的产品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往往都是细细打磨,经过一次又一次迭代慢慢完善,那我们花费一些时间,甚至走一些弯路,只要最终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也是划算的。更何况,就是圣贤也无法保证所读的书都是高质量的好书,有时候看一些空洞劣质的书我们才能更深的体会到好书好在哪里,更能知道自己需要的是哪种书,在不断试错中前行,适用于各种场景。
说到底我们最需克服的是自己的心浮气躁,如果你内心宁静目标坚定,很多事都不是事,所有问题都会慢慢的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