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我想,那是因为个体被人看见、无条件接纳和理解,伯牙和子期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彼此信任,不因双方的出身差距和悬殊身份而心怀戒备,彼此倾听,彼此理解。
伯牙绝弦摔琴为哪般?
“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
再好的琴声,再好的美景,如果只是一个人欣赏,难免还是寂寞的吧!
有人相伴相知粗茶淡饭,哪怕布衣陋室也是幸福的吧!
因为伯牙他孤独,能发自真心理解他的人已经不在了,知音难求是因为真心理解一个人不容易。
我喜爱的话剧作家廖一梅在剧本《柔软》中写到:“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在我求助大家的时候,我的脆弱和无力、沮丧和无力感被大家看见和无条件接纳,我感觉自己的烦躁沮丧心情和消极情绪被大家理解,我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小孩一样,被大家无条件的宠爱着,感觉非常幸福,心中又有了温暖和踏实的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希望被看见,被人看见,被人理解,被人关注,被人包容,被人无条件的接纳。
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小鞋匠和妻子因为说得着而结婚,最后却因为妻子和别人说得着,和自己说不着而互相视为仇人。人在孤独的时候,经常会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匪夷所思的事情。 这世间的关系,一旦失去了信任,就有了裂缝。
我想起这部电影的原作者——作家刘震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个故事,在他的老家,有一个叔叔,他每天和他的牛说话,后来他的牛死了,他就没有了可以说话的人,后来他就失踪了。当时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我当时想,这是一个多么孤单的人啊!我当时心里觉得特别难过,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和他说说话呢,说不定他也就不会失踪了。 电影里,小鞋匠本来是要宰了妻子的,但是因为女儿的一个电话,让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爸爸,被女儿深深的依靠着和牵挂着,同时他也想起了好朋友说的话:“这日子是过以后,不是以前。“因为女儿的一个电话,小鞋匠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独的,女儿需要他这个爸爸,手中握着刀的他为了女儿的信任和牵挂,打消了杀人的念头。
记得我刚听到巴别塔的神话故事时候,我觉得语言不同导致无法沟通。但现在,我觉得巴别塔代表的是人类个体的孤独感。个体的孤独感,有几个人能知道,即使有人知道,又有几个人愿意用心理解和接纳并与之共情呢?
那么,用什么来拯救孤独呢? 正向建构,我觉得是一种拯救孤独的途径,如果你愿意打开心门,把你的孤独告诉我,那么我采用正向建构的方式,尝试用心的倾听你的诉说,尝试着站在你的立场理解你的感受、情绪,无条件的接纳你,并通过提问,帮助你发现你身上积极的一面,值得肯定的小优点和小确幸,哪怕你身处困境中,我相信你也会慢慢拥有希望和勇气面对困境吧! 我心中祝愿每个人都能遇见理解,同时也希望我们都来做那个主动尝试着真诚理解和无条件接纳并善于激发别人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