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追求理论上的精密,实践起来注定要惨遭失望。设计一种质量统计方法,强调生产和供应的稳定性,并把最终用户的标准运用到生产方上。生产的变数要最小化,人际间的合作要最大化,这才是向前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投降。但在最终战败之前,日本人已经开始规划未来了。(德国工业家同样如此。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西门子公司已经在南部和西部成立了“集团理事会”。后来,这些理事会得以独立于柏林总部开展重建工作。)早在1945年夏天,日本的大臣们就私下密会,讨论国家未来的复兴。据日本外交部长吉田茂说,这么做的目的是要确保“我们能在战败后真正重建日本帝....引人美国资本后,科学技术将有长足进展,工商企业也会变得强劲有力,最终,我们帝国就能发挥它真正的潜力。如果真能这样,在这场战争中被打败也不算什么坏事。”务实主义、乐观态度、规划精神和盲目忠诚结合起来,构成了日本重建的特征。
麦克阿瑟将军的重建承诺,给予了日本人极大的帮助。他并不想通过重建旧时精英来重建日本,而是希望提高中间阶层的地位,让他们负起责任来。战后的一个直接目标是建立日本无线电收音机产业,好让占领军能跟人民直接沟通。负责帮助日本建设无线电工业的工程师小组里有许多人都曾在西电公司工作,故此懂得质量控制的概念。
战争结束后,质量控制很快就在日本站稳了脚跟,它的推动力量不可逆转。日本引人注目的振兴不是单纯靠应用质量控制来实现的。它的基础来自强劲的创业活力,以及融合了管理、社会及道德良知的企业。
早在西方还没有任何人想到“顾客服务”这一概念之前,松下就理解了它。“别只做能吸引顾客的商品,要卖对他们有好处的商品,”他说,售后服务比售前协助更重要。只有通过售后服务,企业才能得到终身客户。
“光是尽职尽责地工作还不够。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你都应该把自已看成是完全对它负责的人。”松下说,“厂商的使命,应该是克服贫困,把整个社会从贫困中拯救出来,并为它带去财富。”当时,盟军还沉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中,日本人却把这样的见解和情操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