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我们将解读《中庸》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在上一篇文中,我们给大家解读了《中庸》的真正内涵:
《中庸》是帮助人,真正获得人生成功的成功学。两千多年以来,《中庸》已经帮助过很多中国人获得了人生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民族也因为这些人的成功而获得了成功。
君子、小人都是追求人生成功的人。
君子用科学的方法,追求人生成功的专业选手。
小人用自己的欲望,追求人生成功的业余选手。
中庸之道虽然从原因、原理、方法、步骤、过程,阶段目标、终极目标,都进行了非常科学而又清晰的讲述,但是,即使是这样,中庸之道学起来,依然是非常、非常的困难。
《中庸》第三章的这段话,就是孔子在感叹中庸之道的难教、难学……
这种难度,我们可以从一组孔子的数据中看出来: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如果,我们把“贤人”看成是,孔子的学成弟子。那么,在孔子亲自教学的情况下,也只有2.4%的学成率。
这个学成率是非常低的。
中庸之道为什么教、学起来这么困难呢?
这其中,有两方面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完整的人”的结构造成了这种困难
我们来看一下“完整的人”的结构。
普通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从孔子那个时代起,到今天是一样的,都是基于对自己肉体的认识:我的肉体就是我,我就是这个肉体的我。
但是,“完整的人”并不只有肉体这一个体,而是由三层体组成!
第一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的肉体,上图用甲骨文“人”字表示肉体。
第二层是普通人感觉不到的一个体,上图用甲骨文“身”字表示,我们就称之为身体。甲骨文“身”字本来的意思,就是表示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体。
第三层更是普通人感觉不到的一个体,上图用古汉字“思”字表示,这个体是真正我们的本体、真体。
这后面两层体,普通人感觉不到。但是,禅宗六祖慧能感知到了,他说人有三身:化身(肉体)、报身(身体)、法身(本体)。
这三层体,每层体都还自带意识。
肉体带有欲神意识(本我的意识),身体带有识神意识(自我的意识),本体带有元神意识(超我的意识)。
这里有点费脑子,我们需要借用虚拟现实(VR)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来帮助我们认识。
肉体与本体的关系,就好比是虚拟现实游戏中,游戏中的角色(肉体)与游戏玩家(本体)之间的关系。
而身体是游戏玩家(本体)的游戏装备。
也就是说,本体(游戏玩家)需要进入身体(游戏装备)中,才能操控肉体(游戏中的角色)。
“人生”是个非常先进的、极度沉浸的虚拟现实游戏,为了保证游戏中角色的感觉能够全面覆盖游戏玩家的感觉,让游戏玩家能够彻底沉浸在游戏中,单靠一幅3D头盔、一把手柄是远远不够,需要一件“把游戏玩家从里到外彻底覆盖”的体感衣,(借用下面这件潜水衣想象一下……)。
游戏玩家穿上这件体感衣之后,游戏内、外所有的感觉、行为就都一致了,游戏玩家彻底感觉不到真正的现实世界,也感觉不到真正的自己。这样就实现了虚拟现实游戏的极度沉浸。
“人生”是一个超先进的虚拟现实游戏,远比现在的虚拟现实游戏要先进得多得多……
先进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需要引进人工智能(AI)技术的概念。
我们现在的电子游戏中的角色是被动式的,完全由游戏玩家来操控的。
等游戏技术继续发展,游戏中的角色也可以获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让游戏中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自我学习,最终实现游戏角色的主动运行,不需要游戏玩家的操控,TA就能自主运行了。
肉体(人生游戏中的角色)就自带有这样的人工智能,这个人工智能就是肉体的意识:欲神意识(本我的意识)。
游戏中的角色自带人工智能,游戏装备(身体)上,也自带有一套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这套人工智能就是内在身体的意识:识神意识(自我的意识)。
这两套意识,都不是真正我们的意识,而是人工智能意识。TA们的作用是:帮助我们阶段性的“人生”(虚拟现实游戏)任务:从胎儿到成人,这一阶段。
这也是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道理。
问题在于,“人生”是个极度沉浸的虚拟现实游戏,虚拟现实被我们当做了“真实”的人生,我们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被我们当做了“真实”的自己。这两个人工智能占据了意识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肉体的欲神意识,更是成为了普通人的生存智能。
真正我们的意识:元神意识,在完成整个虚拟现实游戏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最后,完全被欲神意识与识神意识给带跑了。一个人成人之后,已经很难自己摆脱这两个人工智能的控制……
孔子中庸之道做的就是,让本体的元神意识重新恢复主导作用。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就是好比,让一个重度沉迷游戏的小孩子戒掉游戏一样,是很困难的。而且,这比戒游戏更难。
游戏重度沉迷的小孩,至少还有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而极度沉浸在“人生”这个虚拟现实游戏中,所有的游戏玩家都意识不到真正自己,都把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当做了自己。
要从这样一个极度沉迷的虚拟现实游戏中摆脱出来,恢复真正自己(元神)的意识,这得多困难!!!
所以,对于孔子的弟子而言,即使理解了老师所说的内容,按照老师说的中庸之道做了,也很难从欲神、识神意识的惯性中跳将出来。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过有几个游戏重度沉迷的小孩,是自己戒掉游戏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民鲜能久矣,大家是不是能体会到孔子心里的苦?
但是,这还是好的情况。能理解孔子说的是什么的弟子,都是悟性极高、天分极高的。
还有一大部分的弟子,是根本就听不懂孔子在说什么……
原因之二: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共同经验背景
想象一下:一个老师走进教室,你告诉TA不能用文字、语言教TA想教的东西。
这个老师会不会懵了?
没有文字、语言,这个学怎么教呢?
中庸之道的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根本就没法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这也就是孔子经常说要行“不言之教”的原因。
因为用文字、语言教学有个前提:
老师所教的内容,在师、生之间必须要有共同的经验背景,没有这种共同的经验背景,师生之间是没法交流的,学生根本就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
而孔子教授的内容,普通人很难用TA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双方没有共同的经验背景。
孔子那个时代,没有今天由《量子论》带来的重叠世界原理,也没有虚拟现实技术、没人工智能技术、更没有弗洛伊德心理学、甲骨文,佛教经典。
所以,不是天分超群、悟性极高的学生,很难通过孔子的语言去理解老师意识中的内涵。
即使今天,已经有了重叠世界原理、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弗洛伊德心理学、甲骨文、佛教经典,依然,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孔子。
要建立共同的经验背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这种的情况下,孔子想了一个办法:
既然听不明白,那就让学生到,由古代圣贤制定的礼仪、规制中去,慢慢体悟感受中庸之道。所以,我们看到孔子一生都在极力恢复古代的礼乐制度。
其实,都是让笨学生给逼的。
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强制自己按照某种古代的礼节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是很累的。就好比,你让小孩子在不理解书中内容的情况下死背书一样,也是没法坚持的。
SO,从这个角度来看:民鲜能久矣。
中庸之道,在孔子那个时代教、学起来都很困难,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中庸之道呢?
……
像老克勒一样生活
像老法师一样工作
虽然,孔子那个时代不管是教中庸之道,还是学中庸之道都很困难。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反而变得容易了。
一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大量在孔子那个时代所没有的知识背景,重叠世界原理、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弗洛伊德心理学、甲骨文,佛教经典……
有了这些知识作为背景,孔子的学问将会变得比较容易理解。
二则是因为海派生活方式,就是中庸之道最好的学习方式。
中庸的实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真正的用心:格物、诚意、正心。
中庸之道的实质,就是真正用心地去生活、工作。
那么,什么是真正用心地去生活呢?
那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品位、活出艺术、活出精致。也就是孔子说的"知味"。
上海的老克勒就是这样的生活“知味者”。言行举止优雅得体,待人接物周到细致,日常饮食粗粮也细作,平常衣着亦精心保养,欣赏文艺就和呼吸氧气一样……
把生活当做一种信仰一般用心操持。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用心去工作呢?
那就是,在普通的工作中,安心本职,用心钻研,钻研出一番自己的职场天地。
上海的老法师就是这样的工作钻研者。
在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意识中,并没有什么做老板的传统,做一个老法师级别的老师傅,却是大多数上海人的理想。老法师在上海人的生活中是很受尊重的人。
这种脚踏实地的用心生活、工作的人生态度,正是学习中庸之道最好的起步。
用心地生活、工作,并在生活、工作中,感受自己内心、调整自己的内心,这不就是中庸之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