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6年2月18日我和几个群友的群对话整理)
W:我觉得学哲学有两块,一块是和差不多的人讨论,一块是要想办法说给更多的人听,后者似乎宗教比哲学强
B:通俗化是努力的方向,但是不能为了通俗牺牲深度
W:所以会分为两块,通俗化肯定会变味,但能聚人气
H:我觉得句读也是一种通俗化的方法,它能使想了解的人逐步进入哲学
B:不同层次的哲学书都尽可能足够清晰好懂。别像康德,黑格尔写那些难懂的书。其实思路非常简单,他们搞得太复杂了。晦涩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W:我还是认为通俗化是不太可能的,只是方便。但是这种方便工作必须做。
L:可能的 ,庄子便是以简单的故事来诠释自己的思想 。佛祖拈花一笑。如果我们能自如的畅游哪个领域 就可以深入浅出的表达其中的内涵
W:一个比较高的概念之所以高,是在一个比较浅的概念之上产生了新的意义。也就是说几个浅的概念相加是不能等于一个复杂概念的,只能是类似,或者似是而非。象哲学中的概念往往还不只是高一个层次,经过两三个层次一个未经训练的初学者就会被绕晕
Y: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境美
W:哲学中更多的状况还是骑驴觅驴,相见不相识
D:群主如果把哲学知识通俗化,那真是太好了,通俗化的哲学知识会不会让一般人更容易入门,进而提高呢
W:通俗化是靠外力,师傅领进门,提高只有靠自己,修行在个人。师傅领和自己修始终隔着一层
D:该怎么踏出第一步呢
W:自己学,然后跟不同人讨论,再后来观察别人讨论争论的背后原因。和人讨论是就事论事就内容讨论。观察别人为什么会这么讨论,是在研究思维模式,即对别人的思维加以思维
D:对一些概念,会理解错
W:不怕错,就怕不主动。不看,不说。对思维加以思维是一种能动的主动的思维,一般的思维是被动反映。
D: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对你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吧
W:看哲学可以短时间内经历各种人的思维模式。自己一个人估计十几年也只能形成两三种。要说经验就是承认自己不行了,愿意先看看别人怎么说。很多人我看学习的第一点就是用自己简单的思想去假定别人比自己还简单,然后质疑批判了事
D:这个态度不利于学习
W:但是看哲学的往往都是聪明人,超有自信,超想挑战。超主观个人。
W:但是看哲学的往往都是聪明人,超有自信,超想挑战。。。这就是对这些人的思维模式研究
D:群主,这些年的学习,你找到了哪些答案,解开了什么困惑
W:好多确定的变得不确定了,好多不确定的变得确定了。自以为是天经地义的,大家公认的变得不确定了。自己迷惑,大家觉得没有用虚幻的东西变得确定了
W:一谈哲学大家首先就想有没有公认的定义。可是公认重要吗?如果公认不重要那么就是我自己认为的重要吗?
D:我也不知道
W:所以才会有第三种可能,有没有一种客观精神?我认为的和大家公认的其实都是主观精神。大家公认的稍客观些,但还是个大的主观。事情本身里面有没有精神?
D:有
W:有的话是万物有灵吗?树是树精,猴是神猴?
Y:石头是由灵气的,万物皆有灵气,狐狸是最
W:D同意还是不同意?
D:同意
W:但是应该也有无神论反对吧
D:无神论即便看到听到所谓超自然现象,也会认为那是幻觉。个人愚见,幻觉和客观的界限也是模糊的
W:是的因为真相幻象都是以现象表象出现的。反过来说在表象现象那儿是分不清真相幻象的。
D:对
W:但是不管有神无神却都在现象层次把这事给定了,所以他们看着对立不一样,实际有相通的地方
D:是不是可以说,人感知到的一切,都是无法证明存在与否的
W:是的,存在太抽象,抽象到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这个现象是存在是有,但是这个现象除了是现象什么都不是就是无
D:你的意思是,这个现象确实存在,这是有
W:现象需要展开,规定,内容本质的充实。这就叫具体过程。而之前的那个现象就叫抽象。我们日常是把现象叫具体丰富。哲学恰恰认为现象表象才抽象。现象的展开深入本质才叫具体
D:这里我理解困难了
W:不知道这个我们就会乐于停留在现象中,追逐现象为乐。其实现实是真是幻还不知道,但日常已经把现象当真的生活来追求了
D:是啊,前面说到,无就是有,有就是无,真象幻象无法区分
W:所以我说对抽象具体的理解也许是摆脱哲学有没有用,能不能进入哲学的关键。大家明知道无法区分,但实际行为却先假定是真了
D:大家明知道无法区分,却还假定是真,或许是因为强烈的感官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吧。我要跟你说的就是关于看破红尘。看破红尘不是绝望,不是逃避,而是对真幻的怀疑。所谓放下一切,抛弃家庭,皈依,不过是对真伪的怀疑
W:对,怀疑只是单纯的否定,消极的否定,在否定中建立不起,肯定不了东西。积极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
D:怎么样否定之否定,是反复思考的意思吗
W:否定之否定是肯定,但是不是肯定否定之前的东西,而是生成新东西
D:那生成新东西就至关重要了对吗?如何生成新东西呢?怀疑真幻之后,该何去何从呢
W:不是如何生成,而是生成的东西你认不认识,承不承认。
D:那取决于我的境界,对吗
W:比如你将现象一一否定后其实是会形成经验的,但日常会将这经验思维先假定为虚幻。所以我就形成骑驴觅驴的状况,找到了认为不对就视而不见或扔了
D:相见不相识
W:怀疑主义就是不单否定现象,新形成本质思维也继续否定,否定到底。没有通过否定建立肯定。通过否定建立之后,现象就不再抽象了。有了好多内容规定充实进去了
D:这么一句话包涵太多了,我理解不了
W:比如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同时说一句哲理,老人包括了很多否定经验经历,而小孩没有。所以两人说同一个抽象话,前者具体,后者抽象
D:完全一句话,一模一样
W:现象一模一样,内涵不一样
D:其内涵和背景不同
W:对,老人包涵真相,小孩的话嘴上没毛没人信
D:群主,那这样,是不是没有终点了
W:点都是抽象的,终点也只是我们假设的一个虚幻的永远达不到的点。那个点静止在远处永远追求不到
D:所以,明白这个,也就有了相应的态度
W:这个抽象的点反过来把现实的经历实现过程倒当作虚幻否定了
D:群主,你说的反过来,是什么意思呢
W:因为假设这个终点是真理,是实在,那么过程就是虚的,只是手段不重要
D:终点是真理,过程就是虚的,这是为什么啊
W:如果假设终点是真理,那么过程就会虚的。没经过反思就假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