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一个人对待别人的态度,往往暴露了自己最真实的状态;
一个在童年时期的经历,往往影响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其实,每个人的内在,都藏着一个孩子的状态。
所谓的成长,所谓的释怀,从来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探索自我的修复之路。
01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
在心理学领域,“内在小孩”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那些未被满足的期待、不被允许的情绪和受到伤害的经历,都会潜藏在自己内心的深处,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即使在自己成年以后,自己忘记了童年时的经历。但是,一旦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触发相似的情绪。
回顾我自己的过往,我曾是一个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追溯其根源,大概是自己在童年时,渴望得到认同的需求一直在被父母否定。
我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很喜欢看动画片。这也让我产生了画画的兴趣。
但是,我画出来的画,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认可。他们总是能挑出各种问题,不是这里没画好,就是那里存在缺陷。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他们说任何一句表扬我的话。
也许,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这也导致了,别人口中轻描淡写的三两句话,就能让我偷偷哭很久。
或许,是时间让我忘记了一切。但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那些过往的经历又会重新上演。
而我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
我害怕自己做不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我害怕听到别人对我的批评,会让我很难受。
反观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小孩在童年时受了伤。
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的不幸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
02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
每个人的内在小孩,或多或少,都受过伤。
而这个受过伤的内在小孩,也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自己的情绪。
就比如,当别人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反驳回去。这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着自己渴望获得认同的需求。
但是,一个人的认同需求需要建立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之上。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能认同自己,别人又怎么会认同你呢?
又或者,自己感到愤怒的时候,往往会说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话。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匮乏。
人总是渴望爱与被爱。但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又会不同。而愤怒其实就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一个人越是缺爱,内心的愤恨感就越是强烈。
弥补自己内心里爱的缺失,需要学会爱自己,把自己放在首位。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别人才会爱你。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人和任何人的关系,其实都是和自己的关系。
因为,我们对待一段关系的态度和体验,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原生家庭中的关系模式。
而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通常能映射出自己的内在小孩状态。
03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而自己的内在小孩也是渴望被看见的。
然而,我们自己总是害怕面对痛苦,而选择了逃避、但是,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却从来不会消失。而是躲进了自己内心的深处,一直期待着被发现、被关注、被治愈。
与自己的内在小孩一起成长,就是对自己最好的释怀。
一是,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被爱、被关注、被认同等等。
但是,这也会让自己对别人产生更多的期待。自己总是希望别人能来爱我,能认可我,多关心我,这些说到底,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实际上,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自己需要独立自主,在不过度依赖他人的情况下,培养自己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
二是,重新进行自我的整合。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所谓自我整合,需要自己重新清理自己内在的冲突、矛盾和缺失等等。
就像打扫房间一样,丢掉自己不需要的,留下对自己真正有用的。重新整理,定期清扫,把自己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与自己和解,才是走向成熟的开始。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