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妮2016-8-30
“你是砍柴的, 他是放羊的, 你和他聊了一天, 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这个话题一天刷爆朋友圈,引出很多关于社交,营销, 合作发展的分析和理论,一看蛮全面, 蛮有理, 再仔细看了下, 发现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都差不多,都是说没有收获的社交就该终止, 如何在聊天(社交)中取得经济收益,一句话就是是有用论,物质论。这些论点中了故事的诱导,编故事的人故意撩拨地问:你的柴呢?是想撩起潜在的物欲横流来。
如果没有诱导, 至少会有这样的理论: 一个“登山过岭,伐木丁丁” “深山幽僻, 万壑无声” 纵心有悦, 无处诉说, 另一个,餐风露宿,逐草相侵,或遇奇花异草,或遇狼困扰,苦乐唯藏心中。 两个历尽沧桑,满腹故事的孤独人, 相遇荒郊野外,必然“相看互不厌, 只有静亭山”,一谈便产生共鸣,于是生活中的苦乐悲喜会都找到了出口,咕咕地流出来,聊得酣畅淋漓, 彼此得以倾诉, 得以关注,人生几何,知已难得,柴没了又怎样, 羊没吃饱又怎样?
静心一想,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必须有用, 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与物质有关,钱的和物质带来的愉悦, 有时不抵冷不丁的问话:“在吗?”“你在忙什么?” “你哪里天气好吗?” 看着空洞无聊, 有时也会让你幸福得微笑。若是要求所有的社交都有收益,那么你那颗精打细算心,什么时候放松呢?
漫无边际的,不设防的,无目的闲聊,相信也是人生幸事。只要让你开心的闲聊, 都不算浪费,不是吗?
e�}��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