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上映以后,百分之八十的观众从电影院出来后都会抱怨:卧槽,电影讲的什么鬼。
不装逼,从提前点映出来的影友,有几个能理直气壮的说:电影我看懂了!
最怕的是在大部分人中有几个高谈阔论的评价电影真好真棒,但大部分人不说话,怕说了显得自己没水平,没资格看提前点映,所以沉默不说,默许《路边野餐》就是一部牛逼的人人都说好的电影。
但我必须提前说一下,《路边野餐》是好电影,但不是大众口味的电影。
很正常,就好比前几个月上映的《我不是王毛》,其实导演用的叙事和电影语言比《路边野餐》更加通俗易懂,其实影片已经不错,但终究还是拿不到好票房。
《路边野餐》也一样,即使它拿了再多的奖,也免不了底票房的命运。一者,它是一部太像电影的电影,完全是一部用正规的电影语言砌成的影片,如同教科书一样。二者,导演还没有达到姜文李安侯孝贤那样,即使大部分受众看不懂《聂隐娘》《一步之遥》《一代宗师》,但还是有人会进入电影院买账,这就是名导和大师带来的效应。
而《路边野餐》太过正规、传统、文艺,甚至好多观众出了电影院,讨论的是:导演叫毕什么干?哪个干?
所以《路边野餐》用什么去吸引观众呢?
小的时候我的作文写的特别好(原谅越长大越懒越不会写了),总觉得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写作大师。那时候有个语文老师特别看中我,总是给我的作文高分,并且在整个年段当做范文传阅,也拿了好多奖,县里市里省里。但其实那时我写的作文,现在看起来其实都是为了应试而写的作文,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反问句,以及大量华丽的词藻堆砌,看起来就像特别有功底的大师一样。
但其实这样的作文只适合刚学习写作的人去模仿,毕竟要学一样技能必须先打好基础,所以先学习正规军的作文,如果刚开始就去看郭敬明和韩寒的文章,那就完了,地基都打不好,砖都砌不稳开始粉刷,怎么能搭好建筑?
毕赣的《路边野餐》就像是一篇非常值得当教科范文的作文,想学电影,或者懂一点电影语言的人,非常适合把它当做学习的标榜。电影里运用了非常多的电影语言技巧,包括怎样转场,怎么调度,怎么运用光线表达意图,怎样运用长镜头等等,如果拍过电影或者微电影的人,《路边野餐》里的好多场,都非常值得去和导演毕赣请教一番,因为我们在拍摄中常常也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和问题。
《路边野餐》的精彩之处是40分钟的长镜头?还是电影如梦如醒的表达方式?其实也说不准。长镜头的确有让人憋尿的效果,但技术失误和瑕疵太多了,为了长镜头而长镜头,为了追求这种效果而暴露过多的失误,我觉得这不能拿经费和资金当理由,如果是小成本,那是不是考虑用其他方式来表达电影的意图?非得长镜头吗?
毕赣导演说他想追求追原始的电影语言,但电影发展到如今,蒙太奇已经是最基本的电影手法了,如果说非得追求原始,那是不是得一镜到底的拍摄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更加原始?
很难鉴定什么是纯正的电影,我想不然就让观众买账,不然就达到艺术水平,二者其一就是好电影。
我看到网上好多资深影评家评论这部电影:《路边野餐》就像华语版的《穆赫兰道》;《路边野餐》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大师级别的作品……观众们至少应该观看两遍。
我觉得真没必要捧成这样,即使拿了好多好多奖,但它还是一部需要完善和成熟的影片,至少我们必须客观的去评价它,电影可取之处在哪里,电影的瑕疵和问题在哪里。如果连专业的影评人都这样一味的阿谀奉承,真担心普通观众看完后是怎么痛骂;学电影专业的学生研究完以后怎样去拍一部电影,难道集体学着拍文艺片去?
《路边野餐》就好像是电影圈里的人的自娱自乐,即使圈里人把它捧成了神,也没办法让大部分普通观众去买单。所以它可能在2015年是一部有学习价值的电影,仅仅只是学习价值,没有商业价值。
但这已经足够了,现在钱和票房对导演来说还重要吗?能拍出一部被各个电影节认可的电影,就已经非常棒了。要知道现在圈内好多导演都还在默默地努力着,期待有一天自己的作品会被认可。
让我惊喜的是电影所表达的方式和原汁原味的电影镜头,没经过处理和浓重的调色,就好像在读一部生活一样。当然技术失误不能当做是艺术的借口,但《路边野餐》的确是一部非常值得学电影的人去研究和学习的好电影,其实我对电影没有什么研究,电影语言懂得也不多,所以很多时候都凭着主观意识去评论一部电影。
《路边野餐》还有让我惊喜的是里面旁白的诗歌,每一首诗都特别有味道,真的写的非常好。还有就是插曲《小茉莉》和《告别》,非常好听。
听说导演毕赣是89年处女座,没想到跟我一样。处女座的人都有些颠趴啊,特别还是89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