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九月先秦史。在9月28天的学习中,首先捋清历史发展脉搏,弄清朝代更迭过程;其次,重温重大历史事件、探寻历史故事。
———————————————————
春秋五霸 — 宋襄公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时期宋国第20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嫡次子,是正室宋桓夫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出,宋成公之父。公元前650—公元前637年在位,在位14年。
不贪权政
公元前652年,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是继位之人。可是兹甫却在父亲面前说,要把太子的位子让贤于庶兄目夷,原因是:“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目夷听时,目夷听后不肯接受太子的位子,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兄弟俩感情还挺好。
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庶出的目夷逃到了卫国,兹甫只好接受了太子之位。
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甫即位,号称宋襄公。宋襄公让同父异母的哥哥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信守承诺
还没等宋桓公下葬,齐桓公就约各路诸侯王在葵丘相会结盟,宋襄公前去参会。会上,宋襄公接受了盟约。做到:不准把水灾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会后,宋襄公接受了齐桓公委托,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答应将来太子昭有难时要予以照应。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五个儿子为争王位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尸体上爬了出来,无人过问,直至翌年初,新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大乱之下,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为信守承诺,宋襄公马上出面召集卫国、曹国和邾国,一起打到齐国去,与齐人里应外合,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定号齐孝公。这一勇于担当的举动让宋襄公声名鹊起。
称霸失利
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的位子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这时宋襄公的哥哥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相聚在一起,宋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而后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
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因为大家知道楚国人有时是不讲信用的。
宋襄公却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不带军队一人赴会。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想借以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泓水之战
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楚之辱,也没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郑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宋襄公遂由郑撤回迎战。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面对楚军,兄长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却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当时,宋军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有利态势,但宋襄公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观念,丧失良机。
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地。”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在楚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乘机出击的正确意见,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功过任凭说
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
宋襄公即位后,任用庶兄目夷为相、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内修国政,仁义治国,国力有较大的提升。
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但是他的仁义、道德、守信还是值得赞颂的。
注: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北京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通史》(上下册)傅乐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