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李镇西老师文章《“人”才是最终的目的》,教育的真谛我们也能随口拈来,“教育的目的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眼里有光,心里有学生的发展,有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他不一样”的意识。允许课堂上他有回答不上来的理由,至于课下如何去做,需要搭把手的功夫。
无论把语录背的如何精彩,也不能作为对眼前学校工作做出判断的依据,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学生的需要决定了我们能如何去做决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是最高价值!”
李老师强调到,“一切有人性、有良知的教育者应该终生铭记这一句短短的话。”
“当我们把集体当作目的,而要孩子无条件地服从集体,甚至以集体侵犯他们的权利、伤害他们的尊严、扼杀他们的个性时,我们离以人文本的教育初衷已经越来越远了。”
以人为本的初心,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最开始什么职称评定都不考虑,在意的是学生的评价,只希望学生能喜欢自己的课堂,享受课堂体验,自己下课时候的满足感。尤其是学生传来的小纸条表达着感谢的语言能把所有到底烦恼都融化掉。
走进教室,眼睛里看到的是班级里每一位成员,提起来一个个名字时,眼前浮现的是一张清晰的脸庞,想到的是上次发生了什么事请,我们彼此的相处模式是如何的。回忆起来是课堂上他发光的眼神和会心的微笑,是深得我心的能量流动和思维火花的传递。
李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班集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与途径之一”的观点,强调了集体的价值是为了服务于一个个独立、完整发展的个体。尤其读到“个人服从集体只是相对的,集体服务个人则是绝对的。”时候,自己感受到有种助力学生成长生长的力量是集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此处李老师提到的是学校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我个人的学习和阅读来说,还是一种鼓励,就是无论大环境如何,自己虽不能左右,但是必须要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因为只有自己要萌发、茁壮成长起来,争取机会,自然会有阳光雨露的滋润。
所以我们提供丰富形式的课堂活动,无论是独立思考、课堂对话,还是小组活动的探究,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精神成长和个人体验,那么我们是通过知识点传递的是个人的思考过程,和理解途径不同。
教室里能听到多种表达观点的声音,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时而点头,时而低头沉思,只是没有回应。当然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过程可以,如果没有交流和沟通,完全不知道学生想了什么,想要一个眼神就知道具体想什么似乎比较困难,凭借“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感应过程有些武断,所以主动和学生聊天是增近了解的开始。
“我们所期待的班集体,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这样的集体中,同样不可缺少统一的目标、严格的纪律,需要学生对集体规则的服从。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服务的。只要不违反纪律,不损害集体利益,集体就应该对学生各方面的异常甚至”异端“充满宽容。一千个人便有一千种智慧。通过班集体,学生能够以各种方式发现、发挥、发展独特的禀赋与才能。几十个个性鲜明、才华各异的学生组成了一个既有统一意志,又色彩斑斓、富有个性的集体。”
李老师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的班集体的模样,为我们的前进描摹了一个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