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于近期颁布,这是课程人共同的光荣与梦想!为了配合教育部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宣传,以便向广大教师、校长甚至全社会传播好“真经”,《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编辑部特开辟“义务教育新课程笔谈”专栏,邀请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指导专家组组长、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等参与此次课程修订的专家,撰文分享他们三年来的感悟。本期笔谈共10篇,前4篇为文本解读,中4篇为关键观点,后2篇为落实引领,希望能为您较为全面地呈现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亮点、热点与难点。
崔允漷1 王涛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秘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国家课程方案是课程改革的总纲、课程育人的蓝图,也是教材编制的依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近日已经正式颁布,其主要变化和突破如下。
1. 完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新课程方案根据义务教育性质以及义务教育课程定位,聚焦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原有培养目标过于抽象与笼统导致指导作用不强的问题,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2. 凝练基本原则,明确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
新课程方案聚焦课程育人本质和义务教育点,从方向、对象、内容、实施机制、方式等五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原则,改变修订前各学科自行确定的课程理念、整体统筹不够的问题,强化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等各个环节的内在关联,促进九年一贯育人合力的形成。
3. 优化课程设置,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一是规定课程类别,完善课程设置。依据义务教育性质和要求,新课程方案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突出国家课程主体地位,兼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拓展性和选择性功能。
二是独立设置劳动、信息科技。一方面,新课程方案在总体课程结构和类别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强化劳动课程设置,规定劳动教育多样化实施途径,如独立开设的劳动课、班团队活动、综合实践与各学科实践活动、学校两周的机动时间、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外校外活动等。另一方面,新课程方案落实国家信息科技战略政策,引入“信息科学”内容,将原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独立设置,并将课程名称确定为“信息科技”,强调培育现代公民信息素养。信息科技坚持一至九年级一体化设计,其中三至八年级独立设课,其他年级的内容则渗透在数学等课程中。
三是强化课程的综合化、实践性,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新课程方案中,艺术课程在原音乐、美术基础上,整合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内容,丰富艺术教育内涵,拓展学校美育路径。小学一二年级开设艺术课程,替代音乐、美术分科课程;鼓励将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此外,为支持课程改革实践探索,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方案建议在一至九年级开设科学,七至九年级可选择开设综合的科学课程或分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课程。
4. 加强课程方案实施管理,进一步明确各个环节的要求和不同层级的权责
在体例上,新课程方案新增“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内容,明确基本要求,切实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的具体指导;新增“课程实施”内容,从“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育评价”“强化专业支持”“健全实施机制”五个环节,加强对课程实施的全面规范和引导。
5. 落实“双减”政策,确保“三不变”,强化实施过程“更”提质
与原方案相比,新课程方案在课程类别、教学时间、科目数量三个方面保持不变。新课程方案提高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使得育人导向更清晰、课时安排更灵活、课后服务更精准;明确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关系,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回应现实需求。如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安排体育与健康、劳动、班队活动,并将其纳入课时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展科学探究、社会实践、艺术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