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邦废嫡立庶恐怕是假的,他作为政治家,肯定是把江山放在第一位的,哪那么容易就被爱情左右,而托付于没有任何根基和功臣拥护的赵王如意。一时冲动也许是有的,但冷静下来,太子不行,赵王如意就行了吗?恐怕都是半斤八两,这时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他们的母亲。戚夫人和吕后,肯定还是吕后更靠谱。她既是结发妻子还是亲密战友,更有政治智慧和杀伐果断。对刘邦的江山,肯定更加珍惜。而且功臣们无一例外的都支持吕后,所以刘邦的立储看的不是儿子,而是母亲。什么商山四皓为太子打call,恐怕都是编出来的故事,或者是当时的一场表演,是他们串通好了,演给戚夫人看的,而且总导演弄不好就是刘邦本人。
2.吕后掌权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恐惧非常,因为他们是孤儿寡母,孤立无援,因此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娘家人,于是才有了大封诸吕,来维护中央统治,但吕后一死,京城喋血,吕氏一族和刘盈一族被屠戮殆尽,政变成功的人反说诸吕擅权欲谋反云云,恐怕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至少没见过像他们那样不成体统毫无准备的乱党,看来是只有罪名而无罪证。
3.吕后把戚夫人弄成人彘后,让儿子汉惠帝来看,是真的吗?还说惠帝看了就一病不起,从此不理朝政,是真的吗?都是假的,吕后根本没必要,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儿子来看,而惠帝也不是因此不理朝政的,而是听了曹参的萧规曹随之言,恍然大悟,就顺应政治需要和大势所趋,主动选择了无为而治,跟戚夫人或吕后没有半点关系。
4.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没有把诸子百家都赶尽杀绝,更没有派人派兵烧毁民间藏书,他真正要消灭的是摇唇鼓舌,兴风作浪,危害政权的纵横家。独尊儒术也只是独尊而非独存,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一统天下就不能百家争鸣,这一点秦皇和汉武看法一致,只是秦始皇走岔了路,汉武帝却走对了路。因为汉武帝选择了儒家,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君主和人民都满意,结果双赢,并且儒家学说还有着深厚的根基,即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从这个角度讲,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替代的。
5.汉武帝所独尊的儒学是新儒学。通过垄断仕途这一高招,使儒学真正独尊起来。儒家奉献知识忠诚。帝国开放官位俸禄;儒家谋取生存空间,帝国得到国家栋梁;儒家获得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帝国则把他变成自己的统治工具。这是一笔双方都很合算的买卖,但这场交易又极为不平等,因为帝国可以随心所欲,行王道还是行霸道自己说了算,翻脸就不认人,而知识阶层却必须履行魔鬼协议,从此交出灵魂,不再有自由的思想和思想的自由。
6.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他真正重用的却并非新儒生,而是刀笔吏。其中的代表,就是张汤,公孙弘,杜周等人。因为汉武帝要改革,要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天下一统,要从功臣勋贵手中夺权,就不能依靠贵族和君子,而只能靠平民和小人,所以,汉武的政治并非属于哪一家哪一派的,而是混合型的,在他那里,有儒家主张的德治,有法家主张的形治,也有墨家主张的人治,所以,大汉王朝并没有唯儒术而独尊,当时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7.事实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仅限于官学范围。罢黜百家,只是诸子不设博士官。独尊儒术,也只是饱读诗书更容易走上仕途。至于民间,则百家既未罢黜,儒术也不独尊,就连政府也不是儒家一统天下,张汤,卫青,桑弘羊,汲黯,司马迁,夏侯胜,东方朔等,哪一个是儒家?汉的气质,是雄大,闳放和深沉的。变得柔美,空灵,而内秀,要到中唐以后。儒学真正成为统治思想,也不早于宋元。至于百家罢尽,万马齐喑,则是朱元璋和乾隆帝设文字狱之后的事情。
8.汉武帝下诏罪己了吗?轮台诏是下了的,但其内容并不是罪己,顶多算是哀痛之诏或悔悟之诏。那罪己之说呢?是另有出处。据说是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说,是口谕,既非轮台,亦非诏书,何况此罪己之说也是来历不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