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基本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的重要性和在中华文化中的代表性。很幸运的,也是一种机缘,能够梦想成真,一览他的古韵和风采,却不巧,雨天登陵。
千年始祖,世代永相传;后世典范,效法不间断。从前人留下的碑帖来看,不论是中原正宗还是来自夷狄边缘,在问鼎中原坐定江上之后都将拜谒黄帝陵视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许在这里称作手段不完全确切,但是拜谒黄帝陵的目的之一便是确定自身的正统地位,承于天而服四方。这不仅仅是一代代王朝的习惯,更是像如今做什么事都要领证书一样需要个牌照,一座座碑组成了承前继后的千年碑林,有的因年久失修,风蚀雨打日晒而落寞了其原本的色调,但王朝正统的这种心态仍然没有随这些随风飘逝的尘埃而烟消云散,就连新中国的创立也在这留下了供后世凭吊的物件。这种心态古今有之,中外有之,只不过因时因地而异,人不能够数典忘祖。
悠悠中华五千年,泱泱华夏文明延。一个特殊的历史机遇,使这位在现实中难以求证,而在史书记载中在当时相对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了百余年最终归乘龙西去的传说中的黄帝成为了中华儿女的始祖之一。在这里不是数典忘祖,更不是骄矜自大,而是在求证,求证一种民族的心理,求证一种在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意思的超脱,尤其是文人,是在寻求一个精神家园,对于整天为生活劳碌疲惫不堪的人们来说着实没有精神价值,再大的精神财富在其看来也换不回一个能填饱肚皮的馒头或者半碗米饭,所以有时的现实境况我们不能够理解和强求。
黄帝陵的重点不在于山下那些重点为旅游休息而特设的景物,当然也不是没有价值:历朝历代供奉的碑刻,在历史的血雨腥风中摇曳了数千年的古松柏树,还有古代至今一些名人撰写的纪念帖都有极高的品赏价值,但是在看了一圈后,内心像是缺少了些什么,有几分的失落,好像没有看到那个美名远扬,极想寻找和观赏的黄帝陵碑。在打听了之后,才知道在山上。
雨很大,串串成帘,从仿古屋檐上不间断的顺畅的流淌下来,眼前的宽宽的河流此时也被蒙在烟雨之中,平地上的积水也足以将鞋子在瞬间打湿,雨水在漫长但相对缓和的山坡上如同小河一样哗哗的流个不停。鞋子湿了,还是咬着牙继续前行,与下面的景致完全不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一个阶梯的上升都有种靠近仙境的感觉:松柏森然,雨雾缭绕,曲径通幽,绝对是拍武侠大片的理想之地,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是夏日太阳晒后弥留下的松柏香。如若是在晴天中会不会有松脂落下包裹住地上觅食的蚂蚁,蛐蛐或者蜘蛛什么的,造就千年或万年以后的琥珀也不是不可能的。沿着湿滑的小径向上攀登,最顶端便是驭龙台了,有人在旁边说:为什么叫驭龙台而不叫龙驭台呢?当时的我就想两字一换,意义却别有洞天,驭龙台无论是在气势还是在意义上都是更胜一筹的。来此目的不是揣摩此词,更何况是后人所建之筑台无什么史学价值,有意义的是在这登高望远,拥揽满目胜景。雨中登陵,虽有诸多的不便,却有百般惊艳之处,站在驭龙台的极高处俯瞰,满山葱茏尽收眼底,水汽在林梢间穿越升腾,如同一股紫气飞升,使人置身其间有种入仙入圣的感受,从而也不怀疑一些武侠小说中那种仙气缭绕存在的可能性了,很是一种享受,一种从精神到视觉的全新的冲击。
雨仍然很大,雨水汇着黄泥蜿蜒而下,但相对于在车上静候出发而未登陵的朋友们来说,这雨淋得值了。雨中登陵,雨中作别,绵绵不绝的雨帘将天地连为一体,世界仿佛又进入了原始混沌状态,其间,求索的人在穿行。
2009年8月书
2016年11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