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第一部主要讲述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很多梦想,没有实现,初步尝试到幻灭,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先介绍下本书主人公菲利普,出生时就是孤儿,被伯父收养,加上天生跛足,开场自带悲剧色彩。
上学时,悲剧色彩更加浓郁,被同学嘲笑歧视等,开始排斥学校。
过程中最温馨的画面就是交到了一个好友,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各种原因,好友也离开了他,他的心情就跌落到低点。
接着对教育的排斥,开始渴望自由,于是申请退学,经历一番权利的对抗,他获胜了。
真正获胜的那一刻,内心并没快乐,反而有些沮丧,这时候开始感慨,人是不是获得了一样东西之后,总是不满足呢(初步对人性有个启蒙了解)。
于是来到巴黎学画画,到这里后,没有亲朋好友,内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为何之前没有这种孤独感呢?(前期在学校的时候,更多的是担忧和排斥,担忧别人嘲笑他,排斥学校的教育。所有的情感是抗拒,想要逃离,这个时候觉得离开这里就能获得解脱)
巴黎求学经历,他遇见了一些朋友,其中一个喜欢他女生,因为贫穷和精神折磨,最后自杀了,这里他也产生了动摇,他发现自己当不了一流画家,想要放弃,经过很多人的确认后,他从沮丧转为了接纳,也第一次明白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这个时候伯母失去了,他重新回到了家乡,伯父问他画画学的怎么样了,他因为自尊不想回答,最后他开始面对现实,想要从医,一方面自己父亲从医,另一方面从医不限制年龄。
接下来从医的经历,描述了解剖的经历,他看见尸体时,思考这些人之前也是活着的,为何感觉如此遥远。
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第五十三章可以说毛姆青少年时期对人生意义思考的初期。
这个章节也是整本书的核心。
他开始回顾自己出生和求学经历,感慨梦想的幻灭,他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本质。
这里他得出的结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这段描述可以看到,海外求学经历,其实加深了他对人生的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他开始客观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信仰。
这个时候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没有所谓的善恶,所谓的善恶:“事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不断地调整自身”(好好品味这句话,我之前的答案是局限在人,没有善恶,只有利益,当利益有助于自己时,就是好的,现在想想,利益又是什么呢?没有比这句话更有概括意义的了)
接下来的描述,可以说是他的思考的全部。
这里他谈到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对社会有益的定位为善,对社会无益的被定义为恶,罪恶是一种偏见(这个发现对很多人的信仰也有煽动,就像他之前对宗教信仰的动摇一样,只有抛开这些,辩证看待才能自由)
这里他又描述到他对社会的理解,社会有三种手段与个人较量,法律、公共舆论和良知。
国家和关注自我的个人是势不两立的,如果个人受到了惩罚,就会接受惩罚,没有一点怨恨的能力。社会有这个能力。(这段写的很现实也很扎心,感慨个人能力的弱小,感慨个人自由难以实现,但是我们又追求,最后只能平衡,和解,因为一切无能为力,多么残酷的现实,真正的英雄,就是认清楚现实后,还能前行的人吧!)
想到这里,他更加的困惑了,他开始思考的更深,为什么世界存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这时他想到了朋友送他的波斯地毯。
没有答案,只有困惑,带着这份困惑,他继续生活着。
第一部到这里,是本书的升华部分,接下来他开始学医生涯,继续从生活中去理解这个世界。
期间经历了爱情等,一系列的痛苦尝试,让他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人性。
第二部是对青少年到中年时期的描述,期间他经历了爱情友情的背叛、爱情反复的纠缠、贫困、好友去世、伯父去世、妇产科医生经历等,通过这些经历,他开始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一篇再详细介绍这部分,第二部分可以说是《人性的枷锁》最精彩的部分,也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阅读的乐趣就在于,你像经历了另外一种人生,你会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更好地和自己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