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开学一篇名为:“致开学:学校也是江湖,人生没有退路”的文章火爆网络,文中的妈妈希望孩子遇到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相信这大概也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吧。
看完文章我内心感触很深,想想我自己为挣脱困苦的生活和卑微的命运,把学习当作走出农门和寒门的唯一跳板,发奋苦读,挑灯夜战,死磕到底。毕业5年后终于正式入编,现在在农村一所寄宿制学校教书,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语文教师。
因为我是农家的孩子,也是从学生时代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看到教室里的孩子我仿佛就像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农村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太匮乏了,如果他们不努力拼搏,谈何走出农村?
当看到这些孩子迷恋游戏时,我会为她们感到伤心;
当看到这些孩子充满斗志时,我会为她们感到骄傲;
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牵挂着我的心。
所以从踏入讲台那刻起,“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理念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先懂得做人的道理,有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然后再向成才方面努力。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就更多的是依靠性格的伟大。”
每带一届孩子,我都会先告诉她们我的教育理念,我给自己所带的班级起名为“静稳班”。班名来源于一句话:“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希望我们班的孩子都能做一个健康快乐、内心丰盈的人。
因此我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充实的晨诵课程
早读完成课本上的任务后,我便带领学生读由薛瑞萍老师主编的《日有所诵》课程。正如编者所说的:我们期望孩子通过日有所诵,丰富底蕴,形成语感,从而带动更广泛的阅读,我们期望通过儿童阅读,让更多的孩子亲近母语,亲近世界的优秀文化;我们更期望通过优质的阅读和母语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走向优秀,走向更加幸福的人生!这也是我当初领着孩子们一起诵读的目的。
薛瑞萍老师说:“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窦桂梅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擅长朗读的老师,她说过:朗读是最感性,最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的方式。习惯朗读,拥有朗读,会增强学生底蕴,提高学生修养,使他们变得儒雅起来。
六年级时带领她们读过:“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泰戈尔的《家庭》《开始》《海边》、臧克家的《老马》、卞之琳的《断章》……通过诵读,丰富了孩子们的早读生活,愿孩子们能在琅琅书声中读出更精彩的自己!
越往高年级教,我发现初中学的一些课文如《金色花》《我爱着土地》《过故人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饮酒》《相见欢》《过零丁洋》等课文都在日有所诵课程中出现过。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在讲小学的古诗《清平乐 村居》时引用初中的古诗《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诗的作者是同一人,只是写作时间背景不同,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她说过可以让孩子们提前接触,等到再次学习的时候脑海里有个印象。这就好像人一样,见第二面的时候不会有陌生感。
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
班会课时我会每周讲解一位诗人,跟学生讲过韩愈,柳宗元,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孩子们最喜欢的是苏轼,他被贬到黄州时是44——48岁,在那里艰苦的生活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在那里他渐渐地回归到清纯和空灵。在那里他真正的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在那里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我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都能向苏东坡学习,学习他的乐观豁达。
班会课除了讲解古代诗人,我还给孩子们讲俞敏洪、马云的故事。俞敏洪也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当年经历三年高考,终于考上北大。考上北大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毕业后留校任教,而后从北大离职,白手起家创办新东方,俞敏洪的人生奋斗历程充满了励志色彩。在他的著作《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中他这样说:“现在中国上大学的学生,城里的孩子越来越多,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30年前,我读北大的时候,北大的农村孩子占到了接近40%的比重,今天只占到了10%左右,平均每年以1%的速度下降,可是农村适龄上大学的孩子在中国依然占到了50%以上。中国的社会不断两极分化,这个两极分化不仅仅是贫富悬殊的分化,还包括知识的两极分化,因为只有知识的两极分化,才会带来真正的贫富悬殊,才会带来社会分裂。”
我把这段话读给孩子们听,想让孩子们认清社会现实,做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整体迷恋于游戏中,迷恋于明星偶像中。
我告诉孩子们中国有许多像俞敏洪 马云这样有责任的企业家,他们做公益捐款,建希望小学……而国家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为农村的孩子争取更多上大学的机会。
让孩子们心中明白,学习不仅是面前这些枯燥的知识,迎接她们的还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我经常给孩子们推荐书,尤其是励志类的书。如《你的坚持终将美好》《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成长带你穿透迷茫》……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我希望带孩子们多读书,让他们在精神方面有所成长。
家校信让沟通更顺畅
今年春期我在新教育网师选修了由童喜喜老师主讲的教育写作课程。童喜喜老师说过,可以用写家校信的做法,来让家校更好的配合。于是我便尝试这种做法。第一次学月考试后,我给家长和孩子们写了两封信,一封是是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另一封是班级考试情况总结。家庭教育的书信主要给家长分析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社会变迁 价值观改变 独生子女 传媒刺激及成年人教育思想滞后等。希望家长做一个有学习力的,在人格上和孩子平等的人。
《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说过:“孩子能够清晰直接的感受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隐秘情绪,并能比我们更深更敏感的把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因为他们没有防御机制。”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做青春期孩子的合格家长是一门大学问。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韩素静老师说过:“在孩子上初中三年里,自己给孩子写下了四万多字来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与孩子交流。
班级情况总结这封信中表扬了进步大的学生,将表现优秀的孩子依次按自觉之星 发言之星 进步之星 写字之星 文明之星 作文之星来分类按每个孩子的特点来进行表扬。做到表扬孩子本身的行为,而不是只夸聪明。
第一学月考试后我给家长布置了一项任务:写一份月总结,总结孩子的学习 生活 习惯 等情况。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家长写的特别用心,能从根本上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正如童喜喜老师说:“你长年累月在家校信里对学生父母说的那些话,到了最后肯定会对一部分人起到一部分作用。而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也一定会在你的教育工作中,会来协助你,甚至会来温暖你。”
期中考试后我依然写了家校信,浏览量很迅速地上去了。更让我吃惊的是针对期中考试表彰大会和家长会的情况,我拍了一些照片,第一次尝试着做美篇,不到一天,浏览量就达300多。这都是让我非常意外的地方。家长们也特别配合,星期天回家写作业的质量瞬间提高。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中说:“家长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学会教育,老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形成一种高质量的合力,这样的家校合作才有生命力。”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让学生看到我成长,来带动更多学生的成长。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一些家长,让更多父母通过优秀父母的作用,来被影响,被感染,被改变。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更是修心的过程,愿我们都能边走边悟,做到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