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自己。”——[美]罗洛.梅
当我们停下来感受这个时代,多元的价值和观点愈发纷繁,无休止的碎片信息涌来,似乎无所不知又及其自由“做你自己”的同时,却又承受着来自各方面使人焦虑和痛苦的不确定感,你不禁在追寻中自问:“我是谁?那是真的我自己吗?意义何在?”在这种强劲的“成为你自己”的现代文化中,事物的价值被认为是主观的或者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一套对自己来说辨析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似乎更加使人遁入标准混乱、意义丧失的迷雾中去。在迷雾中寻找方向,叙事能带你找到罗盘。
一、人是自我言说的动物,并在言说和叙事中找到自我认同
“我们是靠表达而发现生活意义的。而现代人已敏锐地了解到我们的意义多么依赖于我们自己的表达力”。([加]查尔斯.泰勒)人类是自我解释的动物,当我们在解释自身时,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可被记忆、重构和再解释的过往存在,同时对于尚未开启的未来我们能够富有想象力地规划自身。对于“我是谁”的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语言表达,在丰富多样的生活事件和经历当中选取什么来叙述并构建自我,背后是有一个“角度”的,那么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些故事可以被当成是“构成的”东西从而塑造了人和生活的关系。当然,将经验叙述成故事,从而达成意义与连续感,这样的叙事是无法涵盖整体丰富的活过的经验的,因此通过“角度”而选取的故事实际上是叙事的建立需要诉诸筛选的程序。当我们实现言说时,我们会再体验事件与我的关系,这种实现不是去表达原本就存在于事件之内的意义,而是通过实践去建构新的意义。生活和关系因为故事言说和文本的这种不确定性,才会有各种不同的“实现”(spectrum of actualization)。
二、“主流故事”和“支线故事”“隐藏故事”
我们常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描述:A是一个很乖的学生,他总是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先做完作业才玩游戏,每次考试都是前五名,还是老师的小助手;B真是贤妻良母,牺牲自己的事业一心照顾家庭,是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伟大的女人。当这样的小孩和这样的女人被定义为“很乖”和“贤妻良母”时,我们这样的描述就是一个“主流故事”。当问题出现时,主人公会自觉的回到主流故事中去找答案。例如,A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最近都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学习了,我一直都是班里的前五名,平时都很认真读书、上课,自觉写作业,老师也一直都夸我很乖的。”然而在这个主流故事中有许多支线故事和隐藏故事,如果我们只是盯着他所描述的这个主流故事,也只能是“不知道为什么”,找不到问题来自于哪里。“我们一般都假设人是因为自己或他人用来说自己经验故事的叙述不足以代表他的生活经验,在这种情形下,自己生活经验的重要部分和主流叙事互相矛盾,才会感受到问题,因而寻求治疗。”([澳]麦克.怀特)人的生活事件很丰富,但是一次只有一部分能够被叙述,其他大部分都不可避免地流失在了被描述的主流故事之外,可是这些流落在主流故事之外的故事却是丰富的源头。让我们来看看A所叙述的主流故事之外还有那些流失的支线故事和隐藏故事:“看起来最近没办法像过去那样集中精力学习这件事让你感到困扰,一直以来你都做得很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先写作业再玩,是什么让你能够做到这些呢?”“在做完功课的情况下,如果你可以自由的安排你的时间,你最希望做些什么?”“做这些你希望做的事情时,你感觉如何?”“如果这时候你看到那个很努力克制自己一直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总是先完成作业的你自己,你想跟他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呢?”我们大概都很难想到,这个孩子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说的是:“你这么辛苦压抑,真是很可怜。”说完眼泪开始止不住。这个时候,才算是看到了问题的来源。
二、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当人被问题所困,容易产生自己是失败者的无助感,但是当人能够找出方法去掌握问题时,就会变得有力,变得自由,并能够积极地挖掘资源来解决问题。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维再去看一个被描述成“脾气失控”的人时,不再去纠缠他为什么会失控,而是将问题从他身上外化出来:“什么情况下'脾气失控'这件事不能这么轻易的就摆布你?那是因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去探索他在这个问题之外的主动性和资源,再透过这些主动性和资源回头来解决“脾气失控”的问题。所以,叙事取向的生涯咨询打破了咨询师当成问题专家的模式,而是做人的专家,帮助来询者变成自己问题的专家。在问题外化之后,“鼓励人对问题另外建立定义非常重要。这种新定义是和自身经验最密切的相关定义,使人更能处理切身问题。”([澳]麦克.怀特)当人们在叙述问题带来的影响做回顾和检视时,容易陷入自己所做的充满问题的描述而无法使这些生活经验产生新的意义,鼓励人回想一些和问题产生的影响“背道而驰”的事件——这样的事件被称为“独特的结果”(unique outcome),可以使人在现在开始对问题的定义实行新的意义,而这个新的意义又能够让人回头修正自己的个人史和关系史,构建一个全新视角的自我认同。
后记:“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卢梭
以上是我参加了黄素菲老师(台湾阳明大学)的“叙事之美——叙事中的生活、生涯与生命”工作坊后将自己所习以及过去的一些认识整理所得。培训结束返程的时候我跟同住一间的亓姐在酒店前拥抱了一个,却突然觉得像是相识多年的老友各奔天涯的离别,眼泪差点掉下来。其实也才相识三天,就是因为在这个工作坊里我们共同经历和体验,让我们有了如此神奇的体验。“神奇”确是这几天下来近30位共同学习的伙伴表达频率最高的词,我们当中有年长的稳重派、有担任领导的魄力派、有温婉如水的知性派也有干练聪颖的青春派,都在分享中表达了类似的体验和感受。
第一天素菲老师的导入和理论铺陈,走近叙事,已是真切嗅到了其中的美妙,通过“单一故事的危险性”我们开始澄清生命经验中的主流故事、支线故事、隐藏故事,并且开始对言说的力量有了初体验;第二天的“生活设计”练习,尽管我们都是带着练习的心思开始的,结束时却触碰到了那块不曾被自己看见的内心,分享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伙伴的泪珠闪烁,叙事让泪珠说出了它包裹的内容,重新达成了现在与过去甚至未来的联系。是的,正如素菲老师所说“跟风和阳光和你所经过的一切接触,跟自己接触,这是用心所见。”第三天继续随着素菲老师打开生命空间,去寻找隐藏的故事线,开启多元观点与多重视角。第一层空间:赋能,把权力交还给来询者,开启来询者的能动性,拉开咨询师与来询者的空间;第二层空间:外化,把人和问题分开,拉开来询者与问题的距离,开展多元视角。素菲老师说:“一花一世界,没人能局限你的心。”我们以自己的个人生命经验为主轴,探寻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开显的主题与意义。当我选取了一件生涯事件来叙述时,我很快就将它描述清楚了,因为其实我之前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控诉过这件四年前使我濒临奔溃的事,已经很久没有再去提,我想也许是这样过去了,却又不知为何总是在不经意时想起总是黯然。咨询师问了一句:“这件事对你后来的生活有带来什么影响吗?”我一边回答一边将那些无数次一闪而过的悲愤“实现”在故事里;“那时的你真的感觉很无助,很难过,很委屈,但是你坚持过来了,那是因为你做了些什么?”......在这样的叙述中我才感受到一直以来“放下这件事”其实只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我真的做到了。温暖的人才会让人感受到温暖,叙事咨询内核的尊重、赋能、陪伴让人感受到温度,至此我对这件事的重构和意义探寻已然是一片新天地。
离开北京那天恰好降温,初秋的天空湛蓝高远,走在回程,脚步轻快。是的,卢梭说“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打破了模子”,感恩相遇,和叙事,和你,和每一个过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