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忙着埋头读书学习,很少抬起头看周围,也很少托起腮帮认真反思自己和优异者之间的差距。这些年职场下来,发现有很多的理解是之前刚入职场时怎么也体会不出的。比如说要做一个会说故事的人。
过去,我不是一个很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也许习惯了将自己隐藏。少说话,多做事,这是我的父辈给我说的最多的话。学理工科的我也一度认为,人要以实干为主,踏踏实实的做好事情,比任何语言都重要。毕竟有句古话,行胜于言。
然而,渐渐的,我发现,在职场中,并不像是在学校,可以只靠成绩说话。也就是说在职场中,并不是你做得好,你就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你的身边就能聚集一圈高能人士。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两个同事A和B,技能水平差不多,都在相应领域有很多研究成果,可是他们的现状却相差很多,同事A能够快速提升成长为对外的头号技术专家,而另一个同事B却数年一直在同一个岗位默默耕耘却没有任何升迁。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有的人可能会说那是A能说会道会表现,B只知道埋头苦干,不屑与领导沟通。
可是细细思考,其实A是一个故事性思维的人,和他在一起讨论问题,他总能主动和你说出很多的小故事,轻风细雨,不经意间就能把你说服。并且在A的微信朋友圈,你能看到的都是他如何坚持长跑,坚持读书的小故事,都是他与孩子们互动鼓劲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生动描述,他的好人设慢慢树立,他的形象立体而且生动,自然就会吸引那些希望和他交流学习的人。
而B呢?每次开会,他都不苟言谈,只是分享完他的那些技能和经验,然后很严肃的杵在那里。仿佛和人一交流就像有社交恐惧症似的,B在回答问题时,不是嗯嗯啊啊表达不清,就是满口高深的专业词汇让人不知所云。B的微信朋友圈,除了发送一些对社会的抱怨以外,就是一些技术方面的深奥话题,甚至还有3天的朋友圈查看权限限制。
现在的社会更讲究人物的鲜活生动,不再只是根据某个单一指标来对人或者事情进行衡量。人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人格也越来越独立。
我们的孩子们也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对父母指令基本上是绝对的服从。“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话仿佛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这个多维包容的时代,而现在的孩子在家长们的呵护下,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较少。如果家长用高压手段去命令指责他们,反而有可能造成孩子们强烈叛逆或者激烈反应的出格行径。你会看到报纸上网站上有很多孩子不堪重负选择轻生的报导,比如那个十几岁的少年,一跃在桥上翻身跳下,留下家长捶胸顿足、痛心疾首。
那么,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什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算是再顽皮的孩子,只要是听到生动的故事,孩子们总是会被吸引过来。
相比起干巴巴的训斥和扑面而来的大道理,他们更愿意听家长们讲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他们会自觉的在故事中吸取营养,在家长们的耐心引导下,他们会更容易从内心受到触动,从而改变他们之前的一些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做一个会说故事的人,不仅能够助力打造个人品牌,助力你的职场发展,同时也能有助于你跟孩子们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