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你来我往的关系。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表现,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利方式,互动越充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就越大!互动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言语指的是口头语,非言语的互动包括:表情、动作、情绪情感、提供材料等等。
根据刘晶波等人的研究。根据互动的发起主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由教师发起的互动,比如教师对幼儿提问、请求、命令等;第二,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如幼儿向教师告状、请求帮助、提出问题等。根据互动的主题,大体有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和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以下就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教学游戏和自由游戏。
教学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游戏。通常教师是游戏的掌控者和组织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类游戏,教师的介入比较多。游戏具有很强的教育目的性,而且这个目的是游戏之外的,比如在排球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排球、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等。教学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结果。比如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超市购物”的游戏!孩子是不是学会购物、学会付钱找钱了!
自由游戏,是由幼儿自行发起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无论是游戏的主题还是游戏的规则,还是游戏的形式都是由幼儿自己确定的。包括区域游戏活动。通常表现为游戏的无目的性,幼儿愉快地嬉戏玩耍即是目的,不追求游戏之外的目的!同样是排球游戏,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玩得开心,有点为拍而拍的意思,而不是是否学会排球。自由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比如孩子自行发起“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不是关心是否学会购物,而是关心幼儿是否玩得开心。
所以,教学游戏有更多“学”的意味,而自由游戏有更多“玩”的意味。前者以“学”带玩,后者以“玩”带学。前者学为主,后者玩为主。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区别之二,是幼儿或教师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不同,或者说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程度的差异。自由游戏中教师少介入甚至不介入,除非有必要。如幼儿需要帮助,需要提供材料,需要寻求支持。
下面,结合实际,就这两类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其互动表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良策略!
一、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教学游戏中,由于教师介入比较多,所以师幼互动的行为比较多,而且以教师发起的互动占主体。根据笔者在幼儿园教学游戏的观察中发现,其中的师幼互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发起互动为主。教学游戏中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规则的掌控者是教师,幼儿通常是没有话语权的。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容集中于对规则的遵循上。比如询问要怎么玩游戏?还有一个就是对规则的维护上,比如向老师告状别的小朋友破坏了规则。一个小朋友对老师告状说:某某某,不分享玩!某某某乱拍(球)…这就是属于规则维护而发起的互动!
第三,教师发起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语言互动,就是通过言语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在观察中,还发现,言语的方式比较多地采用要求、命令、批评、斥责等负向的方式进行!表扬、鼓励等正向的方式比较少。这既是教学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特点,也是存在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负向互动过多!
(二)问题
通过分析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特点。我们也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游戏中主导地位过强,幼儿话语权缺失。第二,幼儿在教学游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互动中方式单一,以言语方式为主,而缺少其他的方式,显得互动中的社会性交往不足!第四,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互动的内容都主要集中于规则的遵循与维护,太过于注重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第五,以负向的互动居多,而缺少正向的互动。
(三)原因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游戏的类型决定的。教学游戏带有很强的教学目的性。教师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目标是否达成上去。这就使教师会比较关注幼儿是否遵循了规则,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一但幼儿有越轨行为,教师便会加以制止、纠正,同时伴随言语上批评、要求、指责和命令!第二,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即观念的问题。游戏中,还是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如果能够少注重游戏的目的性,淡化游戏的结果,转而多关注游戏中幼儿的投入和表现,以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那至少在互动的方式上会多样一些,正向的互动也会多一些!
二、自由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相比较于教学游戏。幼儿在自由游戏中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和自由。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起互动的主体以幼儿居多。但总的看,师幼互动的行为变少了。但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会增多!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言语互动居多,主要表现为请求帮助和告状行为。这其中又以告状行为最多。即如果排除告状行为,幼儿很少主动发起与教师的互动!非常有意思的是,幼儿的告状主要围绕的也是有关规则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幼儿园真的是太过于注重规则了,以致孩子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惯性。
第三,在自由游戏中,教师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般认为自由游戏就是让孩子自由地玩耍,所以教师是不需要介入的。若非维护秩序保障安全,教师一般不主动发起互动!就是说,在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一次互动也没有发生!
(二)问题
自由游戏中,幼儿成为了发起互动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师幼互动就一定变少了呢?却是未必。实际情况却是变少了,这是需要反思的!此其一,第二,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缺乏引导,教师角色缺失。第三,教师在自由游戏中的作用发挥不好,不发起互动,不参与游戏互动。
(三)原因
自由游戏中最大的问题集中于两点:
第一,教师的角色缺失现象严重。教师变成游戏的旁观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对于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认识不清楚。受到教学思维的惯性影响,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权威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而忽视了教师是游戏者、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着等游戏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当幼儿进行自由游戏的时候,教师的规则制定者角色被弱化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可以退居幕后了,这也是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变少的原因——教师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第二,为何自由游戏中,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规则维护和遵循规则居多?这恐怕也是教师对自由游戏不恰当介入所致。幼儿已经习惯了教师以权威者、秩序维护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只有当幼儿需要教师发挥这样的作用的时候——比如有孩子抢玩具,需要教师来制止——才会想到发起与教师的互动。这即是为何,幼儿发起的互动会以告状居多。因为告状即是维护规则。所以幼儿不会想到要邀请教师一起游戏或者教师主动介入游戏。所以师幼互动变得非常单一和模式化!
综上。无论是自由游戏还是教学游戏。在师幼互动中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明确师幼双方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法官”或“警察”的角色。仅仅做出裁决和判断是不够的。教师在游戏中还可以是游戏者、伙伴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第二,需要对游戏进行重新的认识。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中应多关注游戏的体验性、过程性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不要过多关注游戏的结果。要淡化游戏的目的性、功利性和工具性。要把游戏当成游戏,游戏就是游戏,不要把游戏当成达到游戏之外的某个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