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看到这个提示,内心里,涟漪又起。
有关童年,成长,书籍的前前后后,一下子涌现心底。那来自内里的感觉,像清清泉水,流过道路上的沟沟坎坎。
在缺少书籍的童年时期,家里没有任何藏书。能借到手的少之又少,这是我的闭塞环境,贫困条件所致。
卖第一本书,是在高中毕业时,还是和要好的同学,两个人合卖的,分上中下三册的《红楼梦》。背着家人,没有自己可支配的钱,知道仅仅维持生活,母亲已经精疲力尽。
我要做懂事的孩子,不轻易向家里张口。家中不易,默默地看着这情形,有一种小小的自责,盼着快快长大,好挣钱给家里补贴。
小学时的萍,有枣红花朵的条绒外衣,我呢,眼光不错开地望,高中好友的红黄白方格外衣,更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男同学,那时肆意地一窝蜂出进,追逐,买花糖,其实是水果糖,穿洁白衬衣,同样让我羡慕。
喜欢花衣服,甜食,也喜欢花花绿绿亮晶晶的糖果纸,也知道自己不会有。
可是书不同。从同学手中,只要有传读的书,从不放过,一旦到我手中,天塌下来也不管地看。
就连走路,上课,吃饭,都舍不得放下,为此,惹得母亲很不高兴。为躲避母亲的责怪,也在房顶的麦草捆间看过。
后来,上班了。挣的工资一分不少地交了家里,好的是可以上图书馆,新华书店看书了。
世界在我眼中,变得好大好大。那异国风光,习俗,文化,表达方式,人性中呈现出的千奇百怪,都在大师们塑造的人物中,异常鲜明地出现。《包法利夫人》,狄更斯的《远大前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的遭遇,还有高老头的吝啬,欧也尼的温顺。万种风情,各色人等。他们陪伴我,度过动荡不安的青年时代,进入异常忙碌的中年。那种不离不弃,那种暗自珍爱,那种潜移默化,甚至于不着边际。如满天绚烂的云霞,让我的心,变得丰满,立体,坚强。他们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同样反映世道人情,万事万物。书籍对我的滋养,是爱的滋养;是培养我长大,教我去说话的功德。是陪你一起看草原,万水千山总是情的解读;是生活阴暗面的无情揭露,是成长挣扎的痛痛和不适。也是破茧成蝶的奋不顾身,凤凰涅槃的再造与新生。
朋友很少的我,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知道大家都在忙碌,并无意打搅。晚饭后,阅览室是适合的好去处。它对我而言,如同密境,有一种阿里巴巴无意间,找到咒语的暗喜,也是寻幽探宝的迷失流连,四处张望。那样的时刻是辛福的。
真的很难概括,那些美好的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让我汲取了多少营养,有时想想,这是无法估量的。我在这样的滋养里,日益成长。有些东西无师自通,人伦,道德,尺寸,有些观念悄然发生变化。有些人因共同爱好走近,有些恶从此远离我的世界。
书籍对我,贴心贴肺,始终温柔以待,从不在意我的晚熟和迟钝。以它纯净的光华,照耀我的单薄身心。因为常去,新华书店的漂亮姐姐和我相熟了,变得更加亲切和善;图书馆的娴静女子,也习惯了我的来去。我喜欢的双月刊,注意是否被人借走,一段时间没去,见了就着急关切地询问。
舂夏秋冬,一年一年,风霜落入发际。尽管,少年的梦想没有实现,想要的东西差强人意,但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啊。
去除浮躁,日渐沉静,和岁月和睦相处。
不贪而心足,唯愿健康相随,书籍不离左右。
那些长长的信笺还在,或娟秀或粗旷的字体,还留在纸上,人已不见,只留下赠予的书籍,以及题在扉页上的字,历历在目。
读书让我明白好多事理,让我形成好的思维习惯。无言的教导,指引,我感激生命里有书相伴。我喜欢它,它厚待我。在暗淡的不被理解的时刻,在风和日丽的晴天,在无人的黄昏,在暗夜的灯光里。
后来,有了互联网,微信读书。一切变得便捷,容易,但也更难了。难以取舍,难以专注地耐心地静静翻看一本书。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文化,带走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席卷全民的浪潮,我也未能幸免。是定力不好的体现,可阅读没有停止。看到几十年不读书的人,因有了微信而开始书面表达,接受新信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很近,又隔得很远。
脚走不到的地方,用心去体会。用精神的双眼去看世界,不失为一种睿智的举措。
发展的过程,泥沙俱下。管住自己的心,享受人类文明的结晶,享受书籍带来的精神愉悦。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晚来清凉,春风暗度。今夜不眠,世界依然。
读些好书,做个好人,安安稳稳,度过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