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1926—1992),“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作品有《革命之路》、《十一种孤独》、《复活节游行》、《恋爱中的骗子》、《好学校》、《年轻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 耶茨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此外他还拥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古内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相比上周的博尔赫斯,这本故事集真是很好读,不用特别费脑去记住主人公一长串的名字和难以理解的长句,这也正是耶茨的写作理念,“他不玩弄所谓超小说的写作技巧,坚持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虽然文风简朴,但却能用直白的文字勾勒出角色的神态和心理
回到这本书来,这是一本以“孤独”为主题的小说集。而孤独这常被作家拿来玩弄的词汇,或自怨自艾,或碎言碎语,耶茨的小说中甚至没有出现这个词眼,而是通过描写最普通的五六十年代newyoker的平凡生活,来表现“焦虑时代”人的孤独。而上月才追完《广告狂人》,同是以六十年代纽约为背景的美剧(真实还原了60年代光影岁月),因此在阅读时,脑海中不经有了代入感,脑补了人物的穿着,街道,甚至妻子们说话的神态,这感觉也是奇妙。尤其是小说里那些示意的男人们,穿着风衣,提着公文包,独自走在曼哈顿的街道,这场景在Man Men里也是见了多次,让我想到了沉默时的Don。
转到新校颇受冷落的小男孩,为人正直严肃却被排挤的军官,追求理想却怀才不遇的作家,退役后与时代脱节的士兵,被炒鱿鱼一生失败的丈夫...十一个故事,十一种孤独。每个人都是一个星球,在各自的轨道上,日日夜夜,重复着无处排泄的孤独,与其他星球彼此对望,却无法交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彼此凝望,却不懂彼此的情绪。最后他们的故事不了了之,他们得不到周围人的谅解,就如同,对于别人的孤独,他们也无从而知。
而叫人难受的倒不是这十一个冷峻的故事,而是作者理查德耶茨本身。终身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童年时没有父母的爱,成年后最终妻子带着女儿也离开了他。生前不被人赏识,去世后才被发掘,真叫人感叹唏嘘,也难怪笔下尽是这样悲剧式的故事。
最近BBC评出伟大的100倍电影,其中有部小李子和温斯莱特主演的《革命之路》,之前刷过两遍,整部电影基调阴郁,泪多笑少,今天才得知原来也是出自耶茨的小说原著,这也是难怪了。
半天读完的小说集,还好,并没有受到过多的情绪感染。心境是自给自足的,没有理由就不必过大波动,不过另一方面,虽然看到豆瓣评论里很多读者读完后,觉得各种情绪低落,但我倒还感觉耶茨的下手还不是很重。
耶茨到此为止,有人说,《十一种孤独》是美国版的《都柏林人》,之前留学差点去了都柏林,接下来就看看都柏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