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
文/悠然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思想进步的阶梯。一步一步踏上阶梯,我才发现,身后蜕落的是书籍之外累积的蒙昧。
陈虻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其中有一个点,心里对思考之困惑的那个点,对上了,瞬间通畅了。
这感觉,真好!
01.
越来越觉得,共读一本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昨天听见老师分享她的读书感悟。
她说《看见》中,“真相常流于涕泪交加”中那章,有句话,什么东西是神圣到不能开玩笑的呢?
她说,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神圣到不能开玩笑的。
她引证宗萨仁波切的事,说读过他的书,觉得他佛理讲得特别棒。但是书中插图有一张他的杀马特照片,绿色假发,特别夸张。
看到这夸张的造型,她当时就想,一个受人仰慕的上师,这是干嘛呢?
后来,她接触到了一个词,叫"媚俗",出自《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在文中的意思大概是,没感动天,没感动地,倒先把自己给感动了。
她的解读是,当人带着这种自我感动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事情是不能开玩笑的。
剔除这种自我感动,人才活得更真实,才能不让真相流于涕泪交加中。
她最后悟到,宗萨心里没有这种涕泪交加的感动,所以能拿自己开玩笑。
02.
说实话,第一遍看听见老师的分享,我看得云里雾里。也许是表述习惯的不同,我在看了两遍她聊天记录后,才似懂非懂地开始梳理自己的解读。
在我一边思考一边梳理的过程中,听见老师又分享了一个故事。
她说,斯大林的儿子,被俘虏后,同监狱的人,嫌弃他便便脏,他不怕流血,不怕拷问,但对他们的这种戏谑死活容忍不了,最后撞上电网死了。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作者引了这个故事,开始思考这件事。
作者思考,上帝是不是也和正常人一样,需要正常的生理排泄呢?但他发现这种事情在宗教里好像是不可以调侃的,圣人们都只提进食,从不提排泄,好像这种事情是不存在,是一种亵渎。
听见老师解读,这应该就是一种自我悲壮式的感动导致的。
看着听见老师的分享,我惊叹文字的魅力,感动共读的共振,感慨思考的张力,在思考的推动下,我们的交流慢慢摩擦出了火花。
03.
读斯大林儿子的故事,之前堵在心里的那个点似乎也通了。
斯大林的儿子并非强大,他的不怕流血,不惧拷问,是外强中干,他只是一个斗士。
他做斗士,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崇拜。而入狱后,他的成功梦破灭了。狱友的嫌弃只是他欲望破灭而压死他的那根稻草。
斯大林儿子心里有物,他的勇猛是带有成功欲望的,所以他的脆弱也同样一触即破。
我说的有物,也就是听见老师说的自我感动式的悲壮。宗师之所以能拿自己开玩笑,就是因为他心里是空的,是无物的。
惠能法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何谓本来无物,就是一切本来都可以归顺到万物原始的状态。可是因为欲望,大家都习惯捡起可以标榜自己的物。
久而久之,心里装的欲望多了,人就敏感了,脆弱了,自然就容易受风吹草动的影响了。
04.
而,风吹云动心不动要如何才能做到?
心里无物自然就能!
这个无物,柴静之前引述过,她推理公安局长隐瞒弟弟贩卖古董的案子时说,月动,风动,树荫动,你不动,就能看出端倪。
这里的不动就是无物,这个无物是特定时刻的专注。这也是佛家讲的无物,是让一切归顺到原来的样子。
等我梳理完脑子里的疙瘩后,再回头看我与听见老师的观点,才发现我们表述的本同末离——宗萨仁波切内心无自我感动式的悲壮,也就是无物;而斯大林的儿子有。
顿悟并非走着走着就能通透的,你得去思考,用思考去撬动心里的弥彰,顿悟才有机会慢慢接近。这是共读一本书的收获,也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碰撞的收获。
05.
周国平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读一本书,写一段感悟,携灵魂起舞;它们退一步,我们进一步,思想的伴奏夹杂着思考的鼓点,我站在舞台中央,夜的灯光忽明忽暗;看,舞台中央的影子轻舞飞扬……
思考的鼓点,思想的伴奏,一步一步,前进,后退,旋转,跳跃……
我只是喜欢思考,就像你喜欢财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