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天空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展暨教育文献展。1月22日,长沙美仑美术馆。
在教学上总体有两种方向:一是专注于美术学科语言,围绕绘画视觉效果的呈现展开的教学;二是围绕儿童心理与儿童发展的需要而展开的教学,更注重于孩子在过程中的年龄、兴趣、参与感与主动性上着力展开。
前者在学科的认识上设置课程与思维导图的分门别类的运用,而回避了在实际教学中孩子的内在动力是否真正得到调动的问题,没有从孩子本体出发进行课程实施过程的探讨。
后者,在教学中往往尊重到孩子的个体差异与兴趣,孩子得到动力,成长的可能性更大。但在视觉审美上往往出现“自然态”的面貌,缺少视觉审美的“品质”。由于以儿童发展需要来设定课程,在课程系统化把握难度更大,课程容易松散与跳跃性过大。同时,更需要老师由学科知识的认识跨越到儿童发展的维度上来思考问题,上升到教育的层面,学科变为一种实现成长的教育途径。
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于:无论哪种实验,都会存在问题。而老师的个人特点与认识维度直接制约了教学的特点与格局。
因此,从本质上讲,一个教育者需要不停的学习,打开自我认识和思维的限制才是根本。而本质,需要从哲学的思考进入,才不至于沦为表面现象与简单方法的探讨。
在上升到根源之时,我们也会发现,学科与关注人的内在发展其实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艺术认识的维度停留在绘画语言、技法、视觉效果层面,而不能以更高的维度理解认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其实更接近日常,接近现实生活,接近我们身心所面临的处境,更接近于生命本身。
艺术便是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方式,而非绘画的一种片面截取,只有明白此,打通二者的对立,才会获得教学更大的自由和天地。
大道自然游学文献展,分别以游学概念、游学原理、游学内容、游学设计、游学案例、游学课程草稿、思维过程、游学纪实、游学日记、绘画作品、游学感悟(老师教学感悟、家长游学感悟)、游学教学日记、视频记录等组成。
整体呈现上由于空间与材料等限制,还缺少文献的视觉呈现感,在观赏上缺少触感与趣味性和真实感。另部分老师并不能理解文献为何物,只是局部的作品与简单的描述。
大多老师缺少主题思想、意图的阐述、思维的过程、草图与纪实、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视频与记录、解决的办法、引发的思考、生成的观点与价值等。局限为课例展示,可见大多老师对现当代艺术文献的呈现方式和思维方法缺少了解和认知。
我设想理想的大道游学文献展示方式:
整个展览单独的房间布置,三面墙壁投影三个视频同时播放:一中间为我的游学理念阐述与游学过程的结合剪辑视频;二为左侧墙壁教学实施的过程引导课堂纪实;三为游学开启与结束家长与孩子对于游学的访谈讨论。
整个空间里面分割四部分:
一是一面墙作品,包含大量原作与草图,空中悬挂大作品。
二是游学阐述、原理、文案、草图、墙上喷绘与复印。
三是灯光橱窗桌子,展示实物如:游学教师笔记本、教案、儿童日记、绘画日记、游学实物毛笔、石头、树枝、门票等物品。
四、禅室式的冥想绘画体验区。个体分组三人为单位,排队进入听声音引导,坐蒲团在安静空白的空间,时间5分钟,引导冥想静心,然后根据引导画一幅作品,并写下体验的感受。待有时机去实施。
参与本身是一种收获。
对于真诚与虚假,旁观与参与,积极与懈怠,理想与实用,想象与现实,自我与他者,都是最好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