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过半,与一个姐姐聊天的时候,姐姐表达了对女儿的担忧:九年级的学生,一回到家就玩手机,不肯丢手。姐姐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现在的孩子真的离不开手机吗?如何让孩子乖乖学习,远离手机呢?
看到姐姐的信息,想了很多,琐事较多没有及时回复,现在整理一下。
首先,如果觉得孩子有问题,那么父母应该先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尤其是家有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父母。
为什么呢?因为家庭,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性格、语言表达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家庭类型,这对孩子成才的影响最大。常见的家庭类型有放纵型、民主性和权威型。你觉得哪种类型的家庭最容易出成绩优秀的孩子呢?不是民主型,是权威型。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权威型的家庭会对孩子形成一种约束,就像孙悟空头上戴了一个金箍,他才不会为所欲为。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金箍,如果没有唐僧时不时念个紧箍咒,孙悟空还是那个傲慢自大的齐天大圣,而不是孙行者。
权威型家庭,不是说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拿架子板着脸,而是在孩子触犯底线的时候,温和而坚定地坚持原则,不去向孩子妥协,准确地说,不向人性的弱点妥协。
其次,理解孩子玩手机的行为。
网上和现实中都有不少人抱怨智能手机毁了很多孩子甚至一代孩子,于是不让孩子碰手机。大家想一想,这是不是因噎废食呢?现在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手机:工作需要用到手机,比如收发文件、查阅资料或沟通等;生活需要用到手机,比如购物等;我们也用手机来娱乐自己,比如追剧看新闻等。对这些孩子来说呢,他们一出生就与智能手机为伴,他们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需要用手机查资料、社交和娱乐。其实我们反对的,不是孩子玩手机,而是孩子沉浸于手机游戏或用手机追剧看娱乐节目而不能自拔从而影响学习。
那么,孩子为什么一玩手机就不能自拔呢?一方面孩子自制力有限,抵不住网络内容的诱惑;另一方面,初中生学业负担较重,回到家,他们没有其他放松的渠道,就想借手机放松一下——我们都知道,人性是有不少的弱点的,而不少的手机APP,比如小视频,就是利用了人性猎奇心理和娱乐心态,再加上算法加持,推送的内容都是千方百计抓你眼球的东西,导致很多人一刷手机就不能自拔。初中生学习任务比较重,更想利用手机放松,结果拿起手机就舍不得放下,成年人不也是如此吗?只不过在很多人看来,成年人没有学业压力,可以光明正大地沉浸其中,而中学生这样做就是堕落。
第三,要跟孩子商量制定用手机的规则。
如果孩子玩手机没有节制,一玩就是几个小时,那么父母是一定要介入的,要想办法增强孩子的自制力。怎么介入呢?跟孩子商量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则,比如,一、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不碰手机,查资料除外,但查资料需要当着父母面;二、周末和节假日每天玩手机不超过一个小时,时间固定在晚上8点到9点;三、要事优先,没有完成作业计划就不能玩手机,等等。在商量的时候,父母要有所坚持,因为孩子一定是想多玩一些时间的。另外规则明确具体,但不能多,最好不要超过5条,因为多了就不容易记住。
第四,坚定而不失弹性地执行规则。
规则制定好之后,父母作为监督者,态度必须温和而坚定,坚定地执行规则,不能看见孩子流泪就心软,听见孩子哭闹就妥协,否则的话,你就成功地被孩子拿捏住了。当然,在时间在可以稍微有点弹性,比如时间到了,可以允许孩子再玩5分钟,5分钟之后拿走手机。另外,给孩子玩手机设置闹钟,用闹钟提醒孩子,而不是你来提醒,毕竟你也很忙,也不应该把在家的所有精力和时间花在孩子身上。
为了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意识,你也可以请孩子帮忙监督自己,监督自己完成一件有挑战性的需要长久坚持的事,比如健身、读书或练字等。父母投入学习或工作,等于在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完成当天的监督职责,就向孩子道谢,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被父母监督,也是在接受父母的帮助,也可能会向你道谢呢。
第五,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成员要达成一致。
家庭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家长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导致孩子无所适从,或者干脆不听,家庭教育因此失败。父母或爷爷奶奶,在一方管教孩子的时候,除非使用不当的家庭暴力行为,否则其他人最好不要插手,这一点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之间一定要沟通好,达成一致意见。对孩子玩手机这种行为,父母更应该沟通好,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放任不管。
最后,我想提醒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是为了放松,释压,还是借此逃避学习呢?如果是前者,可以拓展其他的放松方式,比如看部电影,或者运动;如果是后者,就要进行心理干预了。逃避学习的,很可能孩子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自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克服。这时候,在闲聊的时候可以不动声色地讲一个励志故事,也可以聊自己工作难度变大自己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更可以充分铺垫后与孩子直接沟通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很多时候,旁敲侧击比直接讲道理管用得多,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最烦的是父母讲道理,故事却能让孩子不由自主地角色自居和反思。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向孩子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孩子为了思路清晰地讲给你听,自己就得下功夫钻研,这是“逼”孩子主动学习。
其实家庭教育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学习以意义感和方向感。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即培养自律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更为基础的是需要动力驱动,即为孩子学习找到意义感和方向感。孩子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清晰而具体的近期目标,学习的动力就会很足,就能忍受学习的枯燥,成绩的沉浮;而一旦充分沉浸学习之中,就会得到学习的奖赏:充实感和成就感,自尊自信;这些会驱动孩子更愿意付出努力,学习会更加进步。这样,孩子就进入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所以有专家说,高明的父母,不会事无巨细地管教孩子,是能让孩子看到方向,看到希望的。
借这个话题,与家长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