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书中所得37
因为刚刚去了意大利的维罗纳,参观了“朱丽叶阳台”,所以把有关这部经典的历史又浏览了一遍。互联网就是好,让我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
一、经典故事
先试着用最简单的文字讲一遍这个传世的故事。
蒙太古和凯普莱特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着深重的世仇,经常械斗。在一次宴会上,蒙太古家的儿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一见钟情。
第二天他俩就去修道院结成了夫妻。有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两人发生了争执。提伯尔特要和罗密欧决斗,结果罗密欧失手杀死了提伯尔特。
经过多方协商,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她非常爱罗密欧。罗密欧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
这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丽叶的卧室,度过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罗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
罗密欧刚一离开,出身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再次前来求婚。凯普莱特非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就结婚。
朱丽叶为了逃婚,经神父策划,喝了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就变成了葬礼。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
可是罗密欧在收到神父的通知之前,以为朱丽叶真的死了,就赶到她的墓前,悲痛万分,服毒自尽了。
朱丽叶醒来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
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失去儿女之后,两家的父母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二、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其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还在斯特拉福德小镇居住时,就对戏剧表演已经非常熟悉,因为经常有一些旅行剧团到斯特拉福德小镇表演。1586 或1587年他来到伦敦,当时戏剧正迅速流行。他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伦敦一家顶级剧团——詹姆斯·伯比奇经营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后来,莎士比亚向人证实了自己是一个脚踏实地、品行端正之人,他成为了剧团的股东,很快赢得了同仁们的尊敬和爱戴。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其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学术上把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的39个剧本分成5大类: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即正剧)以及传奇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写于1594年,按戏剧种类来分被列为悲剧。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意大利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正相继开展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这期间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业兴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扬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从艺术的角度看,莎士比亚使用了富有诗意的戏剧结构,特别是将戏剧在喜剧和悲剧之间来回切换,增加了紧张气氛。他提升了配角作用,并使用次要剧情来润泽故事。戏剧因不同的角色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有时因角色的成长而随之改变。例如,罗密欧随着戏剧的发展而运用了更多的14行诗。
三、故事来源
一说起《罗密欧与朱丽叶》,人们就想到莎士比亚,其实莎士比亚并不是第一个写这个故事的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据说历史上确有其事,它发生在1303年的意大利维罗纳城,有人还援引但丁《神曲》作为佐证。但此说难以定论,因为也有人认为此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另一座城市锡耶纳。其实就是当时流传在民间的关于一对情侣生死相恋的传说,它在漫长的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故事和细节不断得到补充和丰富,逐渐演变为后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奇故事。
16世纪初叶,意大利人路易吉·达·波尔托写了一则短篇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已见端倪。马泰奥·班戴洛从民间传说中撷取素材,又借鉴前人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于1554年写成了他的小说《罗密欧和朱丽叶》。在1562年被亚瑟·布鲁克(Arthur Broke)翻译为《罗密欧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The Tragica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并在1567年被威廉·品特用散文的方式改写为《欢愉宫殿》。
还有一种说法是,班戴洛的小说问世之后仅仅5年,法国人皮埃尔·布瓦多即把它译成法文。不过,这一回法国人只是更多地充当了二传手,倒是英国人对班戴洛的小说推崇备至,情有独钟。英国人伊英特,把布瓦多的法文版译成了英文。约莫有十几位英国作家,从这则动人的意大利悲情故事中获取了二度创作的灵感和材料。其中就包括亚瑟·布鲁克翻译的《罗密欧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和威廉·品特改写的散文《欢愉宫殿》。
莎士比亚从两者中获取了大量灵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加入了配角,如帕里斯、墨古修等。戏剧于1597年第一次出版,并被认为写于1591到1595年间。戏剧文字版质量低劣,尔后几经修订,方达到莎士比亚戏剧的质量标准。
班戴洛的时代,意大利政治上、经济上已显出颓势,时移俗易,世风日下。表现在小说创作中,则是许多庸俗的言情小说应运而生。而班戴洛却奋意纵笔,写出了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班戴洛善于编织曲折变幻、波跌浪涌的故事,擅长描写激情的悲剧性冲突,娓娓动听的叙谈。因此,这部作品迅即被众多艺术家相中,纷纷从中撷取再创作的素材。
附注.马泰奥·班戴洛(1480?-1561),意大利作家。生于米兰公国的斯克里维亚新堡。早年在米兰和帕维亚大学求学。1515年法军占领米兰后,到曼图亚,成为公爵夫人伊萨贝拉(Isabella d’Este)的亲信。约1528年投奔效力于法国的雇佣兵队长弗雷戈索(Cesare Fregoso)。
四、历史舞台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5年的1月30日,莎士比亚的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演,开创了舞台戏剧的新时代。
可以说,莎士比亚虽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初创者,但他将此故事带入了当时更流行的戏剧艺术殿堂,并影响了许多后来艺术家的创作。他提升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艺术品味和思想高度,这也许是人们将这部书与他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是上演次数最多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还是莎剧中的超级“大IP”。400多年来,它除了有各版话剧制作,至少12部电影改编,还有20多部歌剧与舞剧。
以下是一些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歌剧、芭蕾舞剧、舞台剧版本。
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大量的抒情是区别于莎士比亚其他悲剧形式的。而正是因为对爱情的热忱,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恋才会如诗般隽永,在舞台和屏幕上长青,在人们心目中永不褪色。
五、《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不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列?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其实真正的莎翁四大悲剧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不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呢?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下面这篇文章比较中肯,有理有据。摘出部分,与君分享。感谢作者!遗憾不知其名。(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8803.htm)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不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列》
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1564-1616年)在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的戏剧作品流传至今的有37部。这些作品广泛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风貌,表现了作者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瑰宝。莎士比亚的创作道路,一般被划分为三个时期。
善一定会战胜恶: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1590-1600年)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正直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全盛时期,也是作者人文主义思想基本形成的时期。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光明,怀着美好的希望,因而作品中洋溢着欢乐气氛和乐观精神。这时期共写了九部历史剧,主题是谴责叛乱、要求统一。还写了十部喜剧,大都取材于古代故事、民间传说、或意大利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和抒情气氛,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表达人文主义的性解放、个人幸福、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生活理想。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男女青年,他们在与封建传统习俗的冲突中,往往取得了爱情和婚姻上的美满结果。即使爱情题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年),也仍与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剧作取材于古老的意大利民间传说,反映的则是英国的现实社会生活。维洛那城两大家族世代为仇。争斗不己,然而,分属两个家族的一对青年男女罗密欧和朱丽叶却一见钟情,倾心相爱。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他们私下举行了婚礼。不久,两家又发生了争斗,罗密欧被迫与朱丽叶分离。朱丽叶为逃避父母逼婚,喝下药酒假死,罗密欧赶来误以为真,以身殉情,朱丽叶清醒后也自杀身亡。男女主人公的牺牲,终于换来了两大家族的觉醒和言归于好。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同封建习俗和礼教之间的尖锐冲突,作品将悲剧根源归于陈腐的封建意识,将爱情故事和社会矛盾相联系,使这首爱情的赞歌更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但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因外在之力而非个性使然,从而缺乏震撼力。整个戏剧充满着青春的气息,爱情的赞歌。生活的理想和青年人特有的纯洁美好的心灵。由于此剧写作于莎士比亚喜剧丰盛时期,所以悲剧的喜剧色彩较浓;悲喜混合的特色比较突出,偶然因素众多。从创作的时间背景、主题内容、剧作风格、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程度上都还不是莎士比亚最成熟和优秀的悲剧作品。
恶总是毁灭善:莎士比亚创作最辉煌的时期是在1601-1607年的几年间。莎士比亚剧作对人文主义原则的赞美转为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从而形成一系列杰出的悲剧。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悲剧时期”这时期的作品尤以《哈姆莱特》(1601年)、《奥瑟罗》(1604年),《李尔王》(1605年),《麦克白》(1606-年)最为著名,合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最能代表莎士比亚戏剧魅力的是《哈姆莱特》,它是“四大悲剧”中最重要的一部。悲剧反映了那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揭露了封建宫廷的淫乱、谋杀,表现了反对篡权暴君、拥护开明王权的思想;同时,剧作也充分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表现了对美好人性与和谐世界的向往。作品的主题集中体现在哈姆雷特这一典型形象上。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形象,是全面发展的英雄。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与黑暗现实的斗争中,他意识到自己担负的‘重整乾坤”的重任。他性格的特点是敏感而易于冲动,忧郁而勤于思考。他善于分析,但思虑多于行动,剖析偏于哲理;他勇于肩负重任,但脱离群众,孤军奋战;他最终惩罚了敌人,也牺牲了自己;他提出了改造社会的要求,但无力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表现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艺术典型。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除《哈姆雷特》之外的三部悲剧也有特色。《奥瑟罗》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待”,在不讲信义的残酷现实面前遭到了惨败。《李尔王》表现了“绝对权威”同真诚的爱、理性同正义之间的矛盾。《麦克白》探索了人性由善变恶的过程,表现了个人野心必然导致灭亡。这些作品都强调人物性格在悲剧形成中的作用,剧作突破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局限,突出人物个性、情欲和心理活动,为近代悲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善最终宽恕恶:1608年后,莎士比亚的创作进入晚期,是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1608-1613),共写出《暴风雨》等传奇剧四部和《亨利八世》历史剧一部。莎士比亚从现实中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出路,便转向了幻想世界,梦想通过超自然的力量,用仁爱、宽恕的精神来调和矛盾,实现理想。宽恕与和解是贯穿莎士比亚传奇剧的最重要思想特征。不管恶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最终都要得到善的宽恕,由此实现双方真诚的和解,人与人之间的裂痕得到了完满的弥合。《暴风雨》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莎士比亚通过这个剧本,唤回了他在以前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浪漫热情,赋予了《暴风雨》以《仲夏夜之梦》的仙国幻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炽热爱情、福斯塔夫式的诙谐幽默和《李尔王》中那种摧天毁地般的暴风雨。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的辨认出莎士比亚的创作轨迹,从创作时间、主题内容、剧作风格及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程度上,《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前期喜剧森林中的一株悲剧幼苗,而《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才是日后莎士比亚悲剧森林中的四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