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女儿很想体验一下采野菜的生活,于是约了她的妹妹和姑姑一起去踏青郊游。这个时间,荠荠菜已经开花了,我所知道的只能采苜蓿、蒲公英、榆钱儿了。
由于事先功课做的不足,驱车在乡下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苜蓿地,怎么也看不见榆钱树。看着女儿失望的样子,于是回到我的老家,一个我从小生长的小村子里,闭上眼睛,我都知道哪里有榆树。
小时候,我除了白杨树、柳树、槐树、泡桐树,见过最多的就是榆树了。老家的村口就有几棵老榆树,顶风遮雨地伫立在那里,就像一个风雨沧桑的老人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村子附近的山坡上大大小小的榆树迎着春风摇曳,绽放着一片片新绿。
此时的榆钱儿已开满了榆树的枝头。榆钱儿是一层层生长,重叠着挤在枝头,嫩黄色,浅绿色,像圆圆的碧玉一样通透,裹着露珠儿,迎着太阳,偌大的树冠,翠绿色的叶片,拥挤不堪。 在这初春的时光,这绿显得颇清新和亮丽。
老公说:小时候,妈妈常常做榆钱饭给他们吃,记忆中的榆钱饭非常好吃呢。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瘦瘦的他就会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住比他的腰还要粗的树身,哧溜溜 ,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一串串地捋榆钱儿。
女儿和她的妹妹都是第一次见到榆钱儿,欢喜地又蹦又跳的。折下一支榆钱儿,她们仔细地观察着榆钱儿,并没有像我们小时候看到榆钱儿那样猴急似得捋一把塞进嘴里,细细咀嚼,任由一股香甜的滋味儿刺激着味蕾。
听我们说着儿时最为热闹逗趣的旧事,她俩欢呼雀跃,一串一串用不是很熟练的动作捋着榆钱儿,开心地体验着我们儿时最为平常的快乐。
我告诉她俩:榆钱儿是榆树的花儿,形状长得像铜钱,谐音就叫它榆钱儿,就是寓意有“余钱”的含义。
女儿说,她第一次知道榆钱儿还是和我在北京的恭王府参观时听导游讲的那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和珅在恭王府后花园里修建了一个蝠池,形似蝙蝠的小水池,又似一元宝,取名蝠池,"蝠"字的谐音。水池四周种着许多榆钱树,每到榆钱成熟的季节,榆钱儿就会落满整个池子,鹅黄的榆钱儿正象那铜钱,而水池则是聚宝盆,尽收天地之财。所以又称为“福财满池”。
满载而归地回到家后,老公把采来的榆钱儿,一片片地摘下来放在水池里浸泡后,仔细地清洗干净后,用九成的榆钱儿拌合一成的白面粉,放上盐和调料,搅匀后,上屉锅里蒸。
俩小妞则从网上搜索到程琳演唱的一曲优美动听《采榆钱》,摇头晃脑地跟着学唱。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猛然听到程琳的歌声,勾起的是童年里太多的回忆,有乡愁的我们尽管历经童年的生活拮据,却也是幸福满满。
古诗云: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 “满地榆钱,算来难买春光住。”
岁月如水,采榆钱和童年很多记忆一样,也只能成为了我们一种情怀一种念想和心底里会心的愉悦了
出锅后的榆钱儿饭是碧绿碧绿的,看着就让人流口水,更别说经过一番精心调制了,口感好的不要不要的,俩小妞开心地吃着,平日里就是精心调制的菜也没有让她们吃的津津有味啊。
如今的孩子虽物质条件优越,缺少去了多少童趣啊,比如这采榆钱。其实,不见得是榆钱儿饭真的有多好吃,最主要的还是这个饭里蕴含了郊游的新鲜、采摘的乐趣吧。
对俩孩子来说,这榆钱儿饭还是她们今天参与劳动的成果,自然会感到非常的香甜。
对我们来说,榆钱饭里更有满满的儿时的美好回忆和对妈妈的怀念。
村口的老榆树,几十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雨,依旧守候着日益渺小的村庄,站立成一道永恒的风景。
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过往一拨拨孩童在她身边度过了热闹的童年;也不知道如今的她,是否因了榆钱无人问津,一年年生动地绽开又默默地凋谢而感到过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