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一个人不免会产生非常多的心里活动,比如我是不是说错什么话惹对方不开心了,我今天是不是哪里说的不对了怎么怎么的,这些心里活动甚至会引起一连串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感受。那我们该如何表达我们的内心感受,及刚好又不至于丢失颜面呢?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01 表达自己的感受
随着岁月变迁,在某一个时间和环境里表达感受会认为是弱者的表现。相反,在另一种时间和环境中合理的表达感受却是增进感情的润滑油。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太久变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惯,从而习惯了服从权威和现实,而非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隐藏自己的感受,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往往和人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举例子:小朋友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做客,看中了自己的玩具,父母会怎么做?情况大致可分以下三种:一是,把玩具送给这个小朋友;二是,让小朋友玩会玩具,但不给他;三是,征求自己孩子的意见。(选择第三种做法的父母所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善于、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会表达感受站在一个角度看是好事:合适的表达感受,减少了让别人猜的时间(因为闲着这社会节奏快,大部分人都很浮躁,包括我有时候都会浮躁,的确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别人的感受)。SO,学会清楚、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喜欢、讨厌、兴奋、郁闷、渴望、感动……
把感受别回肚挤眼的坏处:心里憋屈,心里时常憋屈,心里反复憋屈,成了个循环憋屈系统。总觉得别人冷漠,人家没有真情在,更加封闭自己,又觉得别人别之前想的更加冷漠,谁都无法阻止一个钻牛角尖的人胡思乱想,他们对自己太苛求了。要是他们慢慢学着表达感受,沟通会变化的,不然这个变化就只有下辈子再试图体会咯。TIP:只有你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才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既然我们知道好处和坏处了,那我们如何表达呢?首先,我们先区分一下“感受”和“想法”。受到压抑的人们往往无法区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也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感受。(注意关键词:喜欢、讨厌、兴奋、郁闷、渴望、感动。自行体会吧!)
根据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真正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会使用表示心情的词汇。当我们说“我觉得”的时候,我们常常只是在表达想法。
其次,我这里是非常支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你学会表达不一定要表达啊!看你个人吧,但是会表达就不同了。有时候表达感受看似是在示弱,但是呢,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也可以看做一种沟通的策略。在充满紧张氛围的大环境里就像是润滑剂。以一种圆润的姿态去回应对方,这个时候,对方的锋芒也会被你的柔软所触动,从而有所收敛。
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适当的示弱,能够达到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效果。如面对练习几个小时钢琴焦躁的小朋友,妈咪们如何表达让其孩子更加原因为自己意愿做事呢?这里可以收集套路,先例举一个:“今天妈妈心情不太好,你能不能让妈妈听听你弹的曲子,你弹的曲子特别好听。”
02 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产生了我们的感受。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做出的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对方;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较这样两种说法:1.他没来,我很失望。2.他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本来有一些事情想和他谈谈。(1中的表达,要是我们不把后面那句填满填死写死,对方肯定会有很多内容可以自己填空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成长环境来填各种天马行空的语句。如同:“他没来,我很失望。他还不如去死。”填完自己都觉好气,就想去骂对方。要是对方把后面内容说死,说圆滑,说柔韧,至少听得人填空的范围不会那么广了。这里你们自己感受哦!感受不到可以去看些刘墉写的书,这是一个需要自己揣摩的问题,揣摩-思考-方案-实践-会运用-变相揣摩-再实践-循环-为我所用-通过沟通在某一场景掌控他人为自己所用的高手。)
表达感受的模板:“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模板工具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掌握通向沟通高手路途的方向,仅仅是理清哦。当然还要思考这份感受和自身的关系方程式咯),为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果希望孩子的能成就他的世界,得会“放”。这里要是去掌控孩子必然不是按孩子自身意愿发展的,这样会强行奴役自己的孩子,虽然这样也可以有好的前途发展,但是这是你们作为父母的选择吗?
最后,你成了一个沟通的高手。你可以利用自己表达感受的技能随时切换愿望去行使你的权利。在成为沟通高手前,你们或许也会经历如下三个阶段(高手难免也是从菜鸟走过来的):
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比如有些人会觉得,爱情就是要牺牲自己去满足伴侣的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这一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会让我们觉得很憋屈、很恼怒,因而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如果别人痛苦,我们可能会想:“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但我们还心存疑虑,所以态度容易变得生硬。
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开始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行为。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我们认识到,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人负责。
03 思考与讨论:
你希望你的思维大部分收到他人牵制,让你喘不过气来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愿意希望反转剧情,你将如何表达感受,处决一个总是不断瞎掰掰评论你的家伙呢?